聽書筆記|閱讀的力量

當一本書的內容能給我們帶來深刻印象的時候,在我們的思想中留下一些東西的時候,那種愉悅感都會出現,并成為我們的寶貴財富。

圖片發自簡書App

關于作者

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的教授,既是明星教師也是暢銷書作家。他擅長教人如何進行學習、閱讀和思考,并善于通過簡單易行的方法,實現溝通、交際等能力的提升。他曾著有《經典的魅力》《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深閱讀》等作品,非常受讀者歡迎,被稱為“日本的溝通大師”。

關于本書

許多人認為閱讀能力是天賦,但本書作者告訴我們,閱讀是一種可以后天訓練而成的能力。它要建立在長期、大量讀書的基礎之上,并通過聽書、朗讀、筆記、變換閱讀速度等具體的訓練步驟,來形成這種能力。至于為什么要具備閱讀能力,作者給出了兩個理由,一是閱讀可以幫助我們形成健全的人格,二是它可以提升我們的交際水平。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重點,閱讀是如何幫助我們形成健康的人格的。

人格,心理學稱之為個性,指的是每個人穩定的心理品質,它包括了人的信念、動機、需求等等,也決定著我們的行為方式和現實選擇。如果人格不健全,就會對身邊的人或事產生負面影響。

閱讀對人格地形成,是通過三步來實現的。

首先,人格的形成不僅僅靠自己,還要靠“人際關系網”,閱讀是打造這張網的有效途徑。

馬克思很早就說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要與各種人交往,觀念和行為方式自然就會受到他們的影響,人格就在人際關系網中被塑造出來了。

閱讀也會提供人際關系網。當然這里的“人際關系網”要加上雙引號,因為它是虛擬的。通過閱讀不同的著作,我們如同與各位作者面對面交流,他們帶來不同的故事或者思想:《亂世佳人》能給我們講一個人在戰爭困境中成長并理解愛情為何物的故事;柏拉圖的《理想國》,能給我們闡述一種觀點,即如何去管理好一個國家;而《物種起源》能告訴我們自然界依靠進化論前行。這樣一來,閱讀變成了溝通,讓我們體驗別人所擁有的真摯情感,或領悟深邃的觀念。于是,作者們就成為了虛擬的老師、朋友,對我們產生影響。這就是閱讀帶來的人際關系網,它讓我們不會與社會脫節,不會把自己隔絕起來。

通過這張網,我們的眼界會變寬。你會經常產生類似的感覺:那就是原來還可以這樣看問題。這就是打造人格的基礎所在了。

我們再來看閱讀塑造人格的第二步,是喚醒內心的“暗默性認知”,也就是說把現實體驗與閱讀感受結合起來。

“暗默性認知”指的是對一些事情,你可能在主觀上并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但身體和潛意識卻有所認知,不知不覺地做出了某些反應。這種認知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就像我們經常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通過暗默性認知獲得經驗教訓,比如第一次被爐子燙到,雖然不懂這個痛苦怎么形容,但以后再看到爐子就會不由自主地躲開,這就形成了暗默性認知。

閱讀可以喚醒暗默性認知。當我們讀書時,可能經常會發現,原來書里說的感覺,我也曾經有過。那些模模糊糊說不清楚的感覺,被別人用明確的文字寫了出來,得到認同,就像孩子第一次知道“燙”這個字,原來能形容爐子帶來的痛感一樣,這就是暗默性認知被喚醒了。當你發現別人和自己有一樣的體驗,就會對自己形成肯定,而獲得認可是人生存的力量源泉,它能使我們確信,自己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這種信念是形成人格的基礎。

這種喚醒還能使自我得到進一步拓展,使人格豐滿起來。這句話聽著有點抽象,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日本有一位知名的攝影家,叫藤原新也,在幾十年時間里浪跡了整個亞洲,攝影、旅行,尋找存在的意義。他說:“每一次踏上旅途,我總是更加清楚地看見自己”。他的游記出版時,正逢日本在高速發展,人們在城市化的環境里打拼,變得機械化,缺少生氣,不知生存的意義何在。而他游記里呈現的自然氣息,喚醒了年輕人對生存意義的暗默性認知,經常有人在讀了這本書之后,踏上了浪跡天涯的旅程。這就是閱讀促成的機緣,讓人嘗試拓展自我。

接下來,是閱讀塑造人格的第三步,即通過建立閱讀系譜,培養“三思而后行”的能力。

什么是閱讀系譜呢?
通俗地說,系譜有點像血緣關系,比如巴金、夏目漱石這些作家,都寫有三部曲,主題的連貫性就是它們的血緣關系。又比如同一個流派的作家,風格也可以成為它們的血緣關系。通過閱讀有一定關聯的著作,對某一個領域產生了解,或者說形成了一定的觀念,就可以說建立了一個閱讀系譜。

從一本書開始,延伸到其他作品進行閱讀,閱讀系譜不但能拓寬閱讀面,還能使人把不同的內容、思想聯系起來思考。我們閱讀得越多,對事物進行判斷的時候,考慮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下結論也就不那么武斷,這就是三思而后行。

掌握三思而后行這種技能,是通過閱讀塑造人格的最終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外界的信息與自我之間發生摩擦,相互說服,相互融合,最終使你變得更有包容性。一旦這個過程進行完畢,一個健全的人格就會被塑造出來,轉換為正能量,促使我們繼續前行。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第二個重點,就是閱讀能提升我們的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的關鍵是語言溝通。其實語言溝通的過程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抓住別人說話的要點,加以理解之后,再用自己的觀點進行對話。通過閱讀,我們可以進行這方面的鍛煉。這涉及到三種能力需要掌握:歸納,替換,分離。

首先,抓住話語中的主干,這是人際交流的王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歸納。齋藤孝推薦了一種“三色筆記法”來練習歸納,就是閱讀時,用一支有紅、藍、綠三種顏色的圓珠筆劃重點。當你認為讀到了最重要的內容時,就用紅筆畫下來,相對重要的內容用藍色畫線,不那么重要但是也比較有意思的內容,可以畫綠線。

如果在閱讀時,不太好確定哪些內容是最重要的,可以先暫時都用藍色筆畫下來,然后再次閱讀畫線的部分,從其中選出最重要的內容,畫成紅線,這樣比一上來就區分紅線和藍線內容要更高效一些。時間長了,我們就能鍛煉出在大量信息里找到最重要內容的能力,應用到談話中時,就能迅速發現別人所說的重點是什么了。

接下來我們要掌握的能力,叫做語言替換。在抓住別人說的重點后,我們還要進行理解并重新組織語言,把別人的說法替換為更加容易理解的詞語,也就是“換個說法”,這就能讓對方明白,你理解了他所說的內容。這好像是一個翻譯的過程,齋藤孝稱之為語言替換,是溝通中的高級能力。它需要通過大量閱讀來掌握足夠的詞匯量,才能夠實現。

掌握這種能力的竅門是,如果對方說的是抽象內容,你可以把它們替換成具象的話語,而具象的內容可以替換成抽象一些的內容。

我們要掌握的第三種能力,是要學會適度的分離。美國有一位傳播學教授,叫沃爾特·翁,是傳播學媒介環境學派的核心人物。他認為,口語是一種使人相互靠近的溝通方式,但在溝通時,僅僅靠近是不夠的,比如說有時彼此說得越多,卻越說不明白,所以我們還必須要學會分離的溝通方式,退一步看問題。

這里的分離,指的不是疏遠,也不是隔絕,而是找到一種媒介,來進行表達。沃爾特·翁覺得寫作就是最好的分離方式。雖然比起面對面的談話,寫作在人與人之間增加了文字這種媒介,形成了某種距離感,但是比起口語,寫作更客觀、理性,能用文字進行更準確的表達,傳遞出來的意思也更豐富,使人們在退一步的同時,減少了主觀性,增加了一些客觀視角,更清楚地看待事物,反而更有利于增進人們的相互理解。

所以通過練習寫作,可以增強溝通能力。掌握寫作技能的前提仍然是閱讀,伴隨閱讀,再采用齋藤孝推薦的一種“三色寫作法”,就可以進行寫作訓練。

前面我們提到了用三色筆畫重點的方法來做筆記,三色寫作法,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從畫紅線也就是最重要的部分里,挑出一些內容,抄寫在紙上,然后寫出自己為什么認為這些內容是重要的。這就是寫作的主干了。然后,我們還可以找出一些畫綠線的內容,也就是不那么重要但比較有意思的部分,也抄在紙上,再寫出為什么會覺得它們有意思,作為主體的有趣補充。這樣,一篇文章的大致內容就寫成了。

類似這樣的方法,在齋藤孝在他的其他幾部作品里也都提過,它的核心就是抓住幾處最能打動你的文字,說出打動你的理由,也就是最直觀的感受,再對文字加以修飾。這幾乎是和我們的直覺最接近的訓練方式,比較容易掌握。如果你仍然覺得這樣有難度的話,可以從摘抄文章開始練習,畢竟,能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方式,也可以達到練習寫作的目的。

這就是本期的第二個重點內容,閱讀可以培養三種能力,從而提升交際水平。首先,閱讀能讓我們擁有歸納能力,可以快速地抓住語言中的關鍵。其次,閱讀還能幫助我們提高語言替換能力,就是把別人的話加以理解,以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做進一步的溝通。第三,閱讀可以鍛煉寫作能力,讓我們學會準確的書面語表達,更有利于彼此的理解。

接下來,我們說說最后一個重點,閱讀不是天生的技能,它如同體育運動,需要經過不斷訓練才能形成,而且有具體的訓練方法。

很多人都喜歡足球。足球有一項很基礎的技能,就是停球。如果停不好球,在激烈的比賽場上根本就沒法踢,哪還談得上什么盤帶、射門。閱讀就好比是停球,如果打不牢這個基礎,其他一切思維活動都很難有所突破。

我們可以通過四個具體步驟,來循序漸進地訓練閱讀能力。

第一個步驟是聽人讀書。聽書時,人會跟隨語言去想象氣味、聲音、畫面,想象力能被充分激發。作品的語言越細膩,人的感官越能夠得到磨練,越能有印象深刻的感受,求知欲也會隨之迸發出來。這一步更適合孩子,成年人可以跳過去。

第二個步驟是朗讀。它對人產生的影響會更直接。日本東北大學的一個課題組,早在2002年就通過實驗證實,人在讀書時,如果朗讀,大腦的活動區域比默讀時的區域更多。朗讀能增加注意力,那些在默讀時可能被忽視掉的字句,一個也沒法漏掉。而在朗讀的過程中,如何選擇聲調、語速,又會影響到我們對文字本身的理解,所以朗讀還能使我們更容易理解文字中那些隱晦的含義。

第三個步驟就是記筆記。剛才我們已經提到了“三色筆記法”以及它的作用,說到底,畫線是一個鍛煉判斷力的過程。而尋找重點這一行為,會使我們在閱讀中始終保持緊張感,集中注意力去理解書中的含義。而當我們再次翻閱之前讀過的書時,只看畫線部分就能快速溫習重點,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進行深入的思考。

最后一個步驟,叫做變換閱讀速度,就是根據每本書的深淺程度,來決定該用多快的速度來讀。甚至在同一本書中,我們也要去區分,哪里應該慢下來仔細讀,哪里大致看看就好。這需要有一定的閱讀經驗作為基礎,尤其是在讀過一些厚書或難讀的書之后,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可以輕易地掌握閱讀的快慢程度。訓練這個技能的目的,是要學會同時閱讀幾本節奏不同的書,在多個內容之間來回切換,這種并讀的方式會讓我們的腦容量越來越大,使思考能力得到提高。

經過這些閱讀技巧的訓練,如果你能達到一種狀態,就可以說自己擁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這種狀態被齋藤孝稱為“伴隨緊張的愉悅”,是閱讀時最理想的狀態。

除了心態,有的閱讀行為也會促成緊張感,比如朗讀,它會檢驗我們的閱讀能力。遇到某個不認識的字的時候,如果是默讀,我們很容易含糊過去,但如果朗讀的話,是沒法跳過去的,必須要搞清楚怎么念才行。而且只有在領會了文章含義的時候,讀起來才會抑揚頓挫,否則就會磕磕巴巴。所以在朗讀時,我們如同經歷一場考試,怎么會不緊張呢?更何況,從生理上來說,朗讀時,我們必須拓寬自己能看到的文字區域,要看到比所讀的文字更遠處的內容,這種超出正常目視速度的做法也會讓我們緊張起來。

但無論怎樣緊張,當一本書的內容能給我們帶來深刻印象的時候,在我們的思想中留下一些東西的時候,那種愉悅感都會出現,并成為我們的寶貴財富。它不會隨著時間的久遠而消失,反而會不時地浮現出來,讓我們再度產生充實感,使塑造自我的過程不斷得到完善。

所以,伴隨緊張的愉悅,會讓我們在錘煉自我的境界中,感受到閱讀的力量。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