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習第136天,7.7自行束脩以上

弘毅樂學書院之學妹讀經

一字一句讀《論語》,第136天

原文閱讀:

7.7 子曰:“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譯文講解:

孔子說:凡是帶著一束以上的肉干作見面禮的人,我沒有不教他的。

啟發思考:

? ? ? ? “脩”(xiū),是縮的意思,干燥而縮,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條肉脯。孔子說,送上十條肉干作為拜師禮就可以來學習了。大多數時候,這其實就是學費了。那個年代,送一束肉干作為見面禮,不算太貴重。誰愿意準備這點兒學費來求學,孔子都不拒絕。

? ? ? ? 交學費就能上學,對現代人而言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在當時卻是石破天驚之舉。孔子是第一個把“學在官府”變為“學在民間”的人,他是中國第一位老師。在孔子之前,只有國家才能辦教育,接受教育的只能是貴族,文化基本上是被貴族所壟斷的。

? ? ? ? 春秋之前,周朝的文化人都是為君主和貴族服務的。到了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原有的社會制度解體了,許多貴族和文化人紛紛流落到社會上,對他們個人而言,可能是一種失落,對于社會而言,有了“自由流動資源”。 越來越多和孔子一樣到民間講學的文化人,包括老子、墨子等文化巨人。他們身份獨立了,心靈也解放了,可以自由地傳播思想了。

? ? ? ? 孔子的教育主張是有教無類。東漢馬融注:“言人所在見教,無有種類。”對孔子來說,不分貴賤、貧富、賢愚、地區、種族等,任何人都可成為教育對象。孔子辦民間教育,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極少是貴族,大部分是平民,且成分復雜,時人有“夫子之門何其雜也”之稱。教育對象擴大了,現了文化下移和文化繁榮的時代趨勢,培養了越來越多的文化人,這才出現了百家爭鳴,這才產生了中華文明突破式的發展。

? ? ? ? 當然,孔子私人辦學,沒有官方的教育撥款,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學生交費也還是有必要的。有錢的學生自然還是會多做點兒貢獻的,像子貢這樣的學生善于經商,資產雄厚的,大家周游列國的時候,甚至整個團隊都靠他養活。

? ? ? ? 不過,孔子要求“束脩”看中的更多的是看重禮儀的完備和背后的態度,也就是說,看求學者是不是按照禮節來拜見老師。付費學習表示是真心想學,不愿花錢不是真感情,不愿交學費不是真想學。時至今日,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得到的海量知識信息,但是否肯為學習付費也依然是衡量學習態度的一個方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