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越來越貴、越來分散的大環境下,大家都在講精細化運營,那如何做精細化運營?精細化運營到底是什么?作為運營人員到底該如何進行?
簡單總結一下我對精細化運營的理解:一句話概括就是指以數據驅動的運營。
那具體指的又是哪些呢?
我從三個方面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流量獲取分析。從互聯網整體的發展來看,十幾年的時間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獲取流量,然后變現。基于這個邏輯,各行各業都在想方設法奪取流量入口,于是產生出了以BAT為代表的是三大流量平臺:搜索,電商和社交。基于此也衍生出了SEM、SEO、百度直通車、淘寶直通車、騰訊社交廣告等產品,用來開放給廣告主去獲取流量。
對于廣告主來說,除了需要一個頁面去承載這些流量,更重要的是對流量的獲取進行分析,以此來找到自身產品與用戶真實的契合點。
以SEM為例。在搭建賬戶的初期,我們會根據計劃、單元、關鍵詞三個層級來對用戶的需求進行描述。在沒有任何數據的情況下,我們對用戶需求的把控憑借的是經驗和主觀猜測,一定程度上就會導致流量的浪費。因此,我們就急需要知道用戶通過哪些搜索詞進入到產品的landing page?進去之后,根據用戶在頁面的停留時間和訪問軌跡,判斷用戶是真的對頁面感興趣還是誤點了呢?如果是誤點比較多,是不是要調整關鍵詞的匹配度?如果是真的感興趣,是不是可以繼續追蹤用戶到底對哪個部分更感興趣,為什么沒有申請試用或是在線咨詢?只有如此細致的追蹤,我們才能夠真正了解到我們所投放的渠道是不是適合產品,獲取到的流量是不是高質量,對產品的推廣和用戶的運營是不是有效?
第二,流量轉化分析。從承載互聯網的硬件方面來說,從PC到移動,流量的入口從BAT正在逐漸在分散,比如新的入口微博、知乎、今日頭條等等,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幫助我們劃分了人群,降低了流量獲取的成本。但對于追求轉化的企業來說,依然缺少途徑去了解用戶進入頁面之后真實的轉化的路徑。
以電商為例。除在淘寶京東這樣的大型平臺做電商,很多品牌商也開始逐漸搭建自有網站并開始向外做推廣。用戶在某個渠道點擊了你推廣的頁面進入官網,進入之后瀏覽了多少商品?哪款商品的點擊最高轉化卻最少?隨著流量越來越高,主轉化路徑是什么樣的?是否可以繼續優化?一系列的問題都關系到用戶進入網站之后的具體行為路徑,真正了解用戶,做到個性化營銷,才有可能實現高轉化。
第三,千人千面。說起這個詞,最先提出的是淘寶。在創造了零售行業的幾次神話之后,淘寶對外宣稱已經不再考核整個GMV,而是更關注DAU等這樣的指標。可見只依靠流量實現轉化增長已經到了瓶頸期,大的平臺也在不斷探索用戶的需求,以尋找新的增長點。
我們在基于第一、第二步分析了流量的來源、轉化之后,基本上可以了解用戶與我們產品的匹配程度,就可以針對不同渠道、不同購買偏好的用戶推送個性化的產品,即實現千人千面。
以上是我們所理解的以數據分析為引擎的精細化運營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