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魏晉時期產生興趣,初初是緣于余秋雨的《遙遠的絕響》,“對于那個時代、那些人物,我一直不敢動筆。豈只不敢動筆,我甚至不敢逼視,不敢諦聽……我之所以一直躲避著它,是因為它太傷我的精神。那是另一個心靈世界和人格天地,即使僅僅是仰望一下,也會對比出我們所習慣的一切平庸?!?/p>
讀著這樣的文字,心中有個疑問,是怎么樣的時代、人物,讓這位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等多項榮譽稱號,“白金作家獎”等一系列重大獎項的當代巨匠余秋雨,筆下這么遲疑,這么卻步,這么拘謹。又說談起魏晉讓他進入一種震驚和陌生,每次談到,心中總有一種異樣的涌動,但每次都談不透。
我抱著濃厚的好奇心,讀了這篇文章。覺得那個時代的人物有些飄渺,有些風流,有些風度,有著許多文采斐然的知識分子、名士。名人又是特別的多,例:曹操、曹丕、曹植、何晏、張華、潘岳、謝靈運、范曄 、嵇康、阮籍、王羲之、顧愷之、陶淵明、劉勰、鐘嶸、葛洪、祖沖之、酈道元……單看這一列長名單,就夠震懾人了。而他們個人成就,在歷史上都是特別輝煌、突出的,在各自的領域上幾乎都稱得上開天辟地的巨匠,而又全部匯集在這個時代,在這個時代一一涌現。
怪不得,余秋雨這樣評論這個年代,這些人物:魏晉名士們的焦灼掙扎,開拓了中國知識分子自在而又自為的一方心靈秘土,文明的成果就是從這方心靈秘土中蓬勃地生長出來的。在他們的血統系列上,未必有直接的傳代者,但中國的審美文化從他們的精神酷刑中開始屹然自立。以后各個門類的千年傳代,也都與此有關。但是,當文明的成果逐代繁衍之后,當年精神開拓者們的奇異形象卻難以復見。
特別是讀到“以后各個門類的千年傳代,也都與此有關”實實在在被震懾住了。怪不得余秋雨,筆下會表現出這么遲疑,這么卻步,這么拘謹。
讀完這篇文章,內心被一種似濃又淡的情感牽著,感受到那份揮之不去的哀愁,還有一些更深更深的情緒。
讀完這篇近兩萬字,說說魏晉時代的文章,讓我對魏晉時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些無意識,又有些特意一般,從那之后對魏晉時期的書籍格外關注,更想進一步了解那個時代,那些人物。每當看到魏晉的書籍都特別興趣,都想拿來讀一讀。
就像上次在圖書館看到那本黃色書皮印著黑色字體的“南北朝”,眼前一亮,有些驚喜,立即伸手取出那書。原來,那是一種常規介紹南北朝歷史的書籍,有些沉悶與枯燥。雖然讀了感覺一般般,但每次去借書在那書架前瀏覽時,一看到那鮮艷奪目的黃色上標著“南北朝”, 感覺有些上癮一般,腦中出現的第一反應,竟然是又想取出那書來讀。
也在網上買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易中天《魏晉風度》。發現這三本書,書皮驚人的相似,都是鮮艷的黃色書皮再配著粗黑的字跡。為什么呢?難道那個時代要用黃色才能述說出它的輝煌,它的活力?也許真的只有黃色才能表現出吧,不然,為何大家都選擇同樣的黃色來作為書皮的底色。上網一查,黃色的釋義是:是所有色相中最能發光的色,給人輕快,透明,輝煌,充滿希望和活力的色彩印象。
易中天講歷史,總是那么淺顯易懂,輕松又生動,讓人喜歡讀他的書,更讓人喜歡他所講述的中華歷史。讀著他的書,才知道原來歷史不僅不沉悶,還是很有趣的。
讀了易中天的《魏晉風度》,讓我更清晰、更進一步明白到,為何那么多的名人都對魏晉有著一種另類的情感。
易中天在魏晉風度是這樣述說的:玄學始于魏晉,是魏晉時期思想文件的標志性成果,玄學家主張的是清談或玄談。這是一種真正理性和思辨的純粹哲學。
魏晉風度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不裝。
魏晉風度重要內容之一對人格力量的敬重。器量,這是魏晉人最看重的,這是一種人格力量。
魏晉風度重要內容之一美的力量,而且這種力量也是無敵的,如司馬昱的氣宇之軒昂,竟這樣形容著:有如朝霞升起。
魏晉風度的主旋律是人要漂亮的地活著。魏晉是唯美的時代,人物之美不僅是“長得漂亮”,更是“活得漂亮”。
魏晉喜歡以玉比人,魏晉名士為什么如此看重玉?玉的品質是什么?純潔而高貴。
真性情,美儀容,尚自然,愛智慧,重門第,所有這些加起來,也許像是魏晉風度。
易中天最后是這么總結魏晉南北朝的作用:任何文明一旦成熟,就會開始糜爛,從成熟走向爛熟,從鼎盛走向衰亡。這時,命運和選擇就只有兩種,要么一病不起,要么浴火重生。幸運的是,我們民族選擇了后者。魏晉南北朝,就是這樣一次大動蕩。春秋戰國動蕩的結果,是產生了第一帝國(秦漢)和漢文明。魏晉南北朝動蕩的結果,則是產生第二帝國(隋唐)和唐文明。
都說,周的差錯在制度,漢的麻煩在文化。因此,春秋戰國以后誕生的便是新制度。秦雖統治十五年,但他的制度卻被延用兩千多年,魏晉南北朝以后,誕生的則是新文化,這文化是隋唐文化的大繁榮。
余秋雨和易中天都道出了魏晉時期,在中華歷史上的作用。雖說魏晉是一個黑暗混亂無序的時期,但亂世出英雄,也出思想。因此,道德評判退隱,個人價值彰顯,吸引眼球顛倒眾生的,不再是功業、節操、學問,而是氣質、才情、風神?;蛘哒f,正因為懷疑和否定了外在權威,才有了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這也是這么多大師熱烈探索魏晉,研究魏晉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