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都不幸?!?/h1>

01.

今天說出這句話,或許也算替他們表達了心聲。

圖片發自簡書App

都說幸福是一種感覺而已,也可以用瞬間來形容,瞬間即逝…

圍繞自己說說自認為不幸福的事情…

現在的自己一點也想不起來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光,感覺從記事起就和奶奶睡在一個屋,也會清晰記得腦海中鄰居同齡的孩子那么大了,還會被媽媽抱,坐在媽媽腿上搖來搖去。

自己總會羨慕的說出來:你看人家那么大了還在媽媽腿上坐著呢…每次媽媽也會回復著我同樣的答案:是啊,你看她那么大了還在媽媽腿上做著!

現在知道,當時的自己就是在尋求媽媽行動上的愛,可是媽媽的理解就是我家孩子很懂事,不撒嬌。

02.

三十歲的自己,已經身為人母,發現了自己比當時的媽媽還要冷漠,對于自己的孩子更是一再的要求,很多時候,明明知道會傷害,卻還是控制不住自己想要發泄。

女兒九歲了,每天都會跟我說那句話:媽媽抱抱!說話的同時,伸手要抱抱,狠心冷漠的自己總是不耐煩的抱一下,或者更是狠心的扔一句:這么大了還要抱抱…說著便推開女兒。

有時也會抱抱,可是,只有自己知道,是在應付,也或許,孩子可以感覺到。

女兒就是嚴重的缺少行動上的愛,缺少生活中的關心,越來越感覺厭煩自己,因為明明知道的不好事情,卻總是一而再再而三…

03.

最近一直在聽書,在聽別人分享,靜下心來的時候,很享受每一個過程,包括老師們分享的每一件事。

每當聲音通過耳朵傳送到大腦的時候,我開始了反思,開始惋惜,明白了自己以為的痛快,對孩子傷害有多大。

情緒就像一種病,來的很快,容易治愈,卻更容易復發!

04.

記得那次,女兒不想起床,不知道自己怎么溝通的,簡單的不想起床,變成了不想上學,氣沖沖的我,把兒子送到了幼兒園,回來一看,女兒已經起床,準備自己做早餐…

當時喊她起床上學的時候,很費勁,也很氣憤,控制不住的自己徑直走到廚房,瞬間摔壞一個碗,感覺不解氣,又摔一個…

從此以后,女兒總是會提醒小她兩歲的弟弟:媽媽說你的時候,你要聽話,要不媽媽又該摔碗了…

自以為簡單的發泄,在孩子心中,已經定格為瘋狂的表現。不得不說,這跟童年的生活環境有關系,雖然我的爸爸媽媽也有爭吵過,沒有摔打過,但是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是有情緒的,現在想想,父母選擇沉默接受,我選擇摔打發泄。

05.

每當出門,走到公共場所,總會遇到家長與孩子的種種奇葩事件,于此同時,可以更清楚的反思自己的種種讓孩子受傷的表現。

走在街上,總會看到孩子的大哭大鬧,家長的連打帶踹,沒有絲毫的同情和事情的反轉。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不是為你而來,只是借助你的身體而生,孩子更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物,不要總是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為人父母,更應該有專業父母資格證,不要“以大欺小”,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當你不滿孩子的時候,不防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

06.

最后,希望自己可以以一顆平和之心,對待自己的孩子,結合自己童年的時光,尋求自己為人父母的責任,希望可以多愛他們一點點,畢竟你是他們的最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