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前,我頭腦一熱,除了金馬的“陪你讀英語不出局”,還一口氣報了“英語流利說”的半年課程,還重新開始了扇貝單詞、扇貝煉句的每日打卡……不時的還會被有道詞典上的精品課程吸引。
結果,最近自己的閑暇時間幾乎全被英語填滿了。原先的什么區塊鏈學習、微信公眾號運營、得到專欄等等,都不得不擱置了。每天晚上哄睡完孩子,我第一件事就是努力在零點前完成英語學習任務并打卡。
這半個月下來,我睡眠不足,耳朵腫疼,仿佛又回到了高中熬夜做卷子的時光…不同的是,我不再是18歲能熬夜的年紀了。
這半個月的疲憊開始讓我反思:
1、為什么我不自量力,一下子給自己選了這么多學習任務?
不就是因為自己急于求成的心態嗎?前幾年我沒有重視學習,荒廢了很多時間,導致了現在的焦慮。因為急于求成和焦慮的心態,我才會忘記去思考:在將來的一段時間內,以自己的消化能力,是否能順利完成這些課程。
所以我會在“英語流利說”里自測水平是二級的情況下,把學習目標設在了最高的八級,希望自己過了一年半載就能達到八級流利的水平;我還想把扇貝單詞的GRE盡快背完,把每天的煉句和閱讀任務,全部完成…
2、為什么我總在零點前去完成這些作業?
原因在于自己尚未建立起“活在未來”的心態。活在未來和活在當下的區別是:前者會對未來進行分析,并預先做好規劃、做好準備,而后者不會太多的去思考未來。
如果我認真而且嚴肅地提醒自己,晚睡的后果很嚴重,第二天就不會掛著疲憊的黑眼圈;如果我白天主動利用零碎時間提前預習,晚上的學習任務就不會那么繁重而緊張……
笑來老師提倡過“活在不久的未來”。他說,想的太遠,不切實際,過分好高騖遠;完全活在當下,就是泯然眾人矣。所以要想辦法活在不久的將來。
我當時讀到他的“活在未來”概念時很受觸動。可是我發現,只有真的在踐行路上遇到問題時,我才會想起來用“活在未來”的心態去解決問題,我才會去嘗試慢慢擁有“活在未來”的心態。
這半個月的堅持,雖然給我帶來了睡眠不足的副作用,但卻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真實的英語水平,還培養出了我的學習節奏和習慣。
最重要的是,這段還將持續下去的學習經歷,讓我開始思考,“活在未來”心態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活在未來”的思維習慣,能讓我們充分發揮大腦的作用;遇事多想一想,提高運用邏輯預測未來的能力,這樣的儲備做的多了,我們對未來的應變能力也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