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自從唐玄宗當政以來,尤重科舉,重用各路人才,世間還算是一片繁榮景象。
在這個年代,除非投胎投了一個好祖上,世代為官。否則寒門子弟或者普通宅第,要想脫離困境,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只能有科舉這一條路。一句話說,只要能考上科舉,就能當官。從此一舉登科,榮宗耀祖。
話說這王維,就正生長在這個重科舉的年代。從小天資聰穎,家境也算是不錯。自小喜歡舞文弄墨,多才多藝。不僅能詩,而且精通書畫和音樂。長相風度翩翩,二十歲左右年紀的王維,也是“妙年潔白,風姿郁美”。算得上當地有名的美才子。
但是這科舉在當時也不是很容易的。他第二次參加科舉考試時,錄取大權就掌握在玉真公主的纖纖玉手之中。這玉真公主,是唐睿宗李旦第九個女兒。玉真公主地位尊崇,為諸位公主之首。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了。
第一章 翠香閣
(一)
翠香閣是當時京城有名的青樓。當地有名望的官宦子弟都會聚集于此,當然也不乏一些文人墨客。王維便是其中一個。
一排姑娘濃妝艷抹,身著華麗服侍,手拿著各種顏色的手帕,站在翠香閣門口不斷邊揮著手帕,邊用撒嬌般尖細的嗓音叫著:“老爺,來嘛~來嘛~ ”。“老爺老爺~進來玩玩啊~”。不斷有公子哥駐足于此,不一會兒就被幾個姑娘簇擁著嬉笑著帶進內閣。
中間有一個姑娘很特別,她輕著些許淡妝,身著碎花素白裙。裙邊,袖口,領沿,都繡著幾只翩翩起舞的彩色蝴蝶。老媽子和客人們都叫她“彩蝶姑娘”。
她當初來的時候,是為了替家里還父親欠下的賭債。也和老媽子講好,賣藝不賣身。老媽子起初見她還有幾分姿色,或許還能為翠香樓多招攬些客人,就勉強留了下來,如果不行趕她再走也來得及。
后來發現有些客人,還真的就喜歡她這個樣子的姑娘。就再也沒多說什么,趕她走的想法也就就此取消了。和旁處濃妝艷抹的姑娘不一樣,她不喊客,她只是靜靜的站在這,仿佛在等什么人。
忽然間,她那水靈靈的大眼睛一轉,只見一個年輕貌美,身著深灰色繡邊袍子,腰間刺繡腰帶上還別著一枚香草和一枚玉佩做為裝飾,手拿白扇的公子正向這邊走來。 此人正是王維。
彩蝶姑娘趕忙招呼著,“王公子~您來啦~” 一邊往翠香閣中引進。
王維隨彩蝶姑娘進入內閣,微微頷首。
“彩蝶姑娘之約,我定是要來的”。
彩蝶姑娘臉上笑容更加燦爛,
“今天帶來了什么詩文讓我們來賞閱啊,您的詩文可真的是詩中有畫,風韻優美,傳唱起來更是讓人回味無窮啊,我們姑娘們因為傳唱您的詩文啊,我們的翠香閣來的公子,真的是越來越多了呢~”。
“洛陽女兒行”。
王維輕輕說著,眼神看著彩蝶姑娘,又隨之轉向它處,只見今天的翠香樓更是一片歡聲笑語的景象,到處是行行色色公子哥們抱著穿著令人目眩的華麗服侍的姑娘們喝酒吃菜談天聊地,還有些公子哥領著姑娘醉意熏熏地朝樓上客房歪歪扭扭地走去。淡淡的香囊清香和濃重的胭脂香氣充斥著整個翠香樓。
作為文人,在當地如果想讓自己的詩小有名氣,就一定要讓青樓女子傳唱才有機會流傳出去,一夜成名。
最初王維是拒絕的。但是迫為生計,又不能總是伸手讓家里養活自己。就走進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翠香樓。
后來,也就遇到了彩蝶姑娘。好在,彩蝶姑娘不像其他的青樓姑娘一般,王維也算是在心底默默接受了。此刻的王維望著眼前的一切,微微皺眉。
“王公子……”彩蝶姑娘輕聲喚著。“王公子……為何事煩惱?”
王公子輕輕的皺眉,彩蝶姑娘一切都看在眼里。其實彩蝶姑娘接的第一個客人,便是王公子。之后也不是沒有其他老爺公子喜歡彩蝶姑娘,只是深入接觸了幾天以后,彩蝶姑娘定的規矩,讓客人們敬而遠之。
畢竟,來青樓的客人,大部分也都是為了那個目的。客人們也都漸漸轉移了目標,不再在彩蝶身上花費銀兩。只有這眼前的王公子,對自己也算是不錯。
每次來,只是讓自己彈琴唱曲演奏詩句。其他的姑娘們聽了,覺得好聽,客人們也喜歡。也跟著演奏。公子出手也大方,每次都會收到可觀的銀兩。這公子生得眉清目秀,風質彬彬。日子久了,彩蝶對王公子也就生出了些許情絮。
“無礙,只是些瑣事罷了。”王公子收回目光,轉向彩蝶。 其實王維這些時日以來與彩蝶姑娘的相處,知道彩蝶姑娘生性善良。那日彩蝶姑娘邀約說讓自己今天一定要來,便知道,今天這個日子對于彩蝶姑娘來說,不一般。
“今天這首曲子,我來為你彈奏,如何?”王維說著,引著彩蝶姑娘走向翠香閣大廳中央的古琴。
“按公子說的便是” 彩蝶姑娘緊跟著公子走去,面上不顯露出來,心里卻是欣喜的。
(二)
此刻的翠香閣依舊是人聲嚷嚷,歡聲笑語不絕于耳。人們絲毫沒有注意到角落里面的兩個人。
而這兩位,卻把這閣內的一切,盡收眼底。這正是當今皇子岐王和他的貼身侍衛枚林。
這枚林這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可是不巧,在他剛出生不久,家中一場大火,家里人都在這場大火里面死了。
當初她的母親拼命救出他時,被門口掉下的的大梁砸到了腦袋。在意識喪失之前,奮力把他拋出了門外。這場大火中,只有他活了下來。
他被救起時,因為和岐王母親家兩家為世交。岐王的母親看他實在可憐,就讓他生活在這里。因為和岐王年齡相仿,從小就跟著岐王。家里人看他一天天長大,聰明乖巧,也沒想再讓他離開。
岐王跟著先生念書時,他就在院子里面習武。枚林為了報答岐王母親的養育之恩,自小便一直陪在岐王身邊,照顧岐王。
話說這皇子微服私訪,首先來的卻是當地一間小有名氣的青樓。岐王美其名曰“尋找散落民間的人才”。聽說文人騷客都喜歡來青樓吟詩作對,這個理由的確也說得過去。
但是真正原因卻是:看膩了自己府上的妻妾,出來看看有沒有美女可以一飽眼福。天不遂人愿,岐王眼神掃視了好幾圈。滿樓畫得花枝招展的姑娘,也沒看到哪個樣貌特別出眾。
岐王對身旁的枚林說笑著:“本想來一飽眼福,哪知這世間美麗女子好像都在自己的府上”。
枚林笑了笑,沒有做聲。
岐王也沒再說話。視線一掃,正好看見大廳中央彈奏曲譜的王維和站在他身側的彩蝶。
岐王遠遠望著身著素衣的彩蝶,一驚。這青樓竟然還有如此超凡脫俗的姑娘。
再細細看去,就被所彈奏的曲譜吸引了過去。岐王的目光停留在了彈奏古琴的王維的身上。琴音婉轉又有些哀愁的歌聲緩緩流出。望著這少年,岐王不禁看入了神。
枚林看岐王如此這般,不禁輕輕嘆了口氣。
岐王回過神來,朝枚林說:“我們過去瞧瞧”。
枚林只有點頭應許,二人一行便朝著大廳中央走去。
(三)
翠香閣大廳中央。
聽著王公子悠悠纏綿的琴聲,彩蝶此時已沒有了剛才的欣喜,心情因為琴聲也變得沉重起來。
今天是她母親的祭日。但是她連母親葬在了哪里都不知道。從她記事起,她就沒了母親。她只知道她母親的祭日。他的父親從此沾上了賭博,賭輸了就會喝得爛醉,回到家里把所有東西摔得一地。更甚的是,有的時候,還會打她。
要債的人每天都來砸門。她受不了這樣的生活,終于逃了出來,可是父親最終還是父親,還是要給父親還賭債。不能眼睜睜看著父親被那些人打死。彩蝶聽著婉轉哀愁的曲子,過去的記憶全部浮現出來。心情愈加的沉重。
突然,面前出現的兩個氣宇不凡的人打斷了她的哀傷。
她不禁輕喚:“王公子……這二人……”
王維停下手中的彈奏,緩緩抬頭望向這二人。
悠揚婉轉的琴聲戛然而止,岐王這才回過神來。王維微微頷首。岐王拱手還禮。二人相視無言。
岐王想說些什么,但又不知怎么說。
王維看了看身前的長相清秀,穿著華麗的公子。欲言又止。再次行禮,和彩蝶告別后,默默起身離開了。
岐王看著他離去的背景,又沉默了好久。
直到彩蝶姑娘從身邊經過,才叫住彩蝶問:
“剛剛……那個人,是誰啊?”
彩蝶行了行禮:“回公子的話,那位公子姓王,單名一個維字。”
“哦……原來他叫王維……”岐王自顧自地說著。
第二章 再遇岐王
(一)
再過一段時日,便是科舉考試鄉試的日子。自打上次落弟以后,王維打算再考一次。因為常常出入翠香樓,凝香館之類的場所。有關于科舉之事的八卦事宜,也得知不少。
“哎,你聽說了嗎?這回的科舉,當朝名士張九皋也打算考試,并且拿到一封以太平公主名義寫的推薦信,呈給長安的主考官了。這回鄉試的解頭,非張九皋莫屬啦 ”
人們在討論科舉的事。
“是啊是啊,太平公主想保誰還不是輕而易舉。”同行的人也在隨聲附和著。
王維聽著他們的談話,感覺此事不易耽擱。就想著解決的辦法。
唐朝科舉考試時不采用“糊名制”,所以非常方便考生走后門。舉子們往往在考試前,把自己最得意的詩文加以編輯,帶到京師,呈給當時在政治或文學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看,這叫做“行卷”。其風氣之盛,甚至成為一種制度。不要說蠢才躍躍欲試,連天才也都頗愛走這個后門。
王維就想出了這個主意,為了考中狀元,拿著自己的“行卷”先投到唐玄宗的弟弟岐王門下。
(二)
岐王府內。
“ 王上,外面有一名曰王維的文人求見 ”。侍者進來通報。
“ 王維? ”。岐王正在書房看書,聽到王維的名字,心中陣陣欣喜。不過……他怎么找來了?
“我知道了,帶他去客堂”。岐王吩咐侍者說。
(三)
一炷香后,岐府客堂。
岐王走進客堂,王維已經等候多時。岐王看到往日一直在記憶中難以忘懷的熟悉的人,不禁快步走上前去。
“鄙人拜見岐王殿下……”。王維見岐王走來,微微行禮,緩緩抬起頭來。這才看清岐王的容貌,心中一顫,這不是那日在翠香閣中遇見的那位公子?
“請就坐”。岐王那日便見此人生得俊美,風度翩翩。今日細細看來,更加感覺此人舉止不凡。便愈加喜愛起來。
“鄙人拜見岐王殿下,是有一事相求”。
王維不知岐王還識不識得自己。那日初次見面,雖然相顧無言,但是心里總覺得,彼此上輩子,好像是認識。
“所為何事?”
岐王看著此刻就在眼前的人。那一天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沒想到,今天他竟然來了。
“我就直說了,我這有幾篇自己作的文。拿來讓您指點一二”。
王維拿出書稿來,遞了上去。
岐王接過書稿,細細品讀起來。岐王感覺自己仿佛進入了王維詩歌中以靈性的語言,生花的妙筆描繪出的一幅幅或浪漫、或空靈、或淡遠的傳神景色……
(四)
“好詩啊好詩”。岐王對王維的詩贊不絕口。
“那,王上認為,小生的詩,能不能中解頭……”
王維最終還是問了讓他不安的事。
“這……”
岐王其實已經了解到玉真公主要舉薦一名名曰張九皋的名士。這玉真公主的在當時的威望,權勢都要高于岐王。
照目前形勢來看,這鄉試的解頭,非張九皋莫屬。岐王一時感到萬分為難。他十分欣賞王維這個少年,這少年絕對有做解頭的實力,但是又懼于玉真公主的權威……
“王上,是又何不妥之處嗎?”王維見岐王面露難色,不禁問道。
“這……實不相瞞,玉真公主已經舉薦了一名曰張九皋的名士,這玉真公主想辦的事,就沒有她做不成的。這解頭,非張九皋莫屬啊。”
“王上,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王維心想,果真,這張九皋找上了玉真公主。
“辦法……容我們共同商議如何?”
岐王盯著少年的眼睛,沒想到能再一次遇到這少年,真的舍不得再讓他離開。上次一別,不知他還識不識得自己。
王維感受到岐王正在等自己的回答,忙點頭應允。
王維對上岐王的目光,突然有一種感覺:
日后注定是要與此人,產生不少的羈絆了。
(五)
岐王書房。
二人圍坐在書房中央一張檀木小茶桌前。
“來,喝茶。” 岐王邊給王維倒茶,先開了口。
“王公子打算怎么辦?”
“謝殿下”,王維輕輕說到。“一切聽殿下的安排”。
他一個少年,頭一次接觸官場中的事,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因為有了一次落弟的痛處,才漸漸明白世間的閑雜俗事。迫于自己的本愿,想為朝廷做一些事,當個好官,也能光宗耀祖。只能隨應社會流向,來一次“行卷”。
“這件事情的確棘手……”
岐王一時也沒有頭緒,玉真公主的確不好對付。
“上次一別,沒想到還能在這里見到你。”
岐王看向此刻就坐在面前的少年。
“沒想到,殿下還記得我”。王維輕輕放下精致的茶杯。
“你會彈琴?”。岐王忘不掉當時觸動心扉的琴音。
“從小喜歡古琴,跟師父學過,略知一二”。王維回應道。
岐王望著屋內的古琴,自從那天聽過這少年彈奏的曲子,那婉轉帶著哀愁的曲調,就好像一直揪住了自己的心。就叫人用上好的木材和琴弦精心打造了這架古琴。自己也開始學習彈奏曲目,可是,卻怎么也彈不出那天的韻味。
“再為我彈奏一曲,如何?”
“好。”
王維緩緩抬起頭,正對上岐王的目光。
(六)
古琴前。
“好一架古琴”。
王維看到這架精心打造的古琴,不禁在心中發出感嘆。
王維應手揮弦,瀟瀟灑灑,上下輪撥琴弦,樂曲哀婉凄切。動人心魄。
再一次聽到那日婉轉熟悉的琴音,岐王感覺自己的全部都被眼前這少年吸引了過去。望著上下撥弦的王維,哀轉的音符從指間不斷逸出,岐王不禁聽得入迷。
一曲終罷。
岐王連忙說道:“那日聽過公子的彈奏,好心歡喜,就找人造了這架古琴,想來學學。可是,卻總也彈不出,當初的味道”。
“殿下想學古琴?”王維問到。
“想”。岐王應聲答道。
“可有師父?”王維接著問道。
“一直沒有找到稱心如意的”。岐王看向王維。
“…………”
“留下用晚膳如何?”岐王試探著問道。
“不了,家中還有些事要處理,改日再來拜訪。”王維推辭了。
王維離開后,岐王回想這剛才的一切。就好像是一場夢。再次見到這少年,就再也不想放他離開。
第三章 花燈節
(一)
幾日以后,便是花燈節。
長樂街內,華燈初上。在滿城花燈的映襯下,夜晚的洛陽城更是繁華動人,更具一番風味。洛陽城里不論男女老少,都會前來長樂街,一睹今日洛陽的風采。
在花燈節上,人們不但賞花燈,一些文人也聚在一起,吟詩作對,交流切磋。王維這樣的文人少年自然也是要來的。
今年的花燈節,格外隆重。在滿城花燈的映襯下,夜晚的月亮也顯得分外好看。每個人都打扮得神采奕奕,前來賞花燈。
其實,花燈節也不僅僅是賞花燈,吟詩作對。對于各位公子哥來說,最重要的當屬看花燈的姑娘。吟詩作對,也是為了吸引姑娘們的注意。姑娘們平時不怎么出門,這次卻是一次極好的機會。
在熱鬧非凡的長樂街中央。就聚集著一些公子,王維也在其中。
大家指著花燈,頌說詩文。外面還圍著一些被吸引來的姑娘們。姑娘們在底下竊竊私語,那個穿深紫色長袍的公子,樣貌好生俊俏。說的正是王維。
(二)
話說這岐王,今夜,也來了。身后還跟著枚林。
“今夜,這花燈,可真漂亮啊。”岐王對身后的枚林說。
“是啊”。
枚林應答著。此刻的枚林看著身邊被花燈映襯著的岐王。
“岐王今天愈加英俊瀟灑了”。
“枚林啊枚林,從小到大,就你會說話。”岐王笑著說。
兩人走著走著。岐王突然看見長樂街的中央,聚集著好多人。一些文人仿佛在吟詩作對。
“枚林,我們過去瞧瞧”岐王對枚林說。
“好。”枚林點點頭,跟了上去。
兩人走近了一看,岐王的目光一下子就鎖定了人群中風采奕奕的王維。不禁走上前去,加入了他們。
原來,他們在比賽誰的詩作的好,獎品是今夜燈會上,最精致漂亮的一盞花燈。但是都各說各的理,互不相讓。
王維再一次看到了人群中的岐王,目光便從他的身上不忍離去。之前聽說岐王不喜交際,與人交往也僅僅君子之交淡如水。那一日見岐王,便感覺岐王對自己仿佛是不一般的對待。
眾人見有人加入,紛紛攔住他說道,:“這位公子,我們看也亦非凡人,不如給我們評評,誰的詩作的最好。”
大家紛紛講出自己的詩句。輪到王維,王維娓娓道來剛作好的詩句:
上路笙歌滿,春城漏刻長。游人多晝日,明月讓燈光。
魚鑰通翔鳳,龍輿出建章。九衢陳廣樂,百福透名香。
仙伎來金殿,都人繞玉堂。定應偷妙舞,從此學新妝。
奉引迎三事,司儀列萬方。愿將天地壽,同以獻君王。
岐王聽完此詩,不禁目光望著王維。正對上王維炯炯的目光。大家沒想到王維竟然換了一首詩,在如此短時間內就做出一首五言詩。
眾人聽后,暗自叫好,自愧不如。花燈,岐王自然給了王維。
岐王親手把這枚花燈送到王維的手上。
“送給你,喜歡嗎?”岐王小心問道。
“喜歡,謝岐王”。王維回答說。
“你要如何謝我?”岐王問道。
“我……”王維一時語塞。
“不如,教我古琴,如何?”岐王最終還是問出了口。
“岐王愿意學,我自然是愿意教的。”王維抬起頭。
岐王盯著王維炯炯有神的眼睛,不禁說到:
“今天,今天就來。”
“殿下……”
王維不知道這樣下去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今天時辰已晚,會不會有何不妥?”枚林在旁邊提醒到。
“有何不妥?我的人,誰敢說不”。
岐王畢竟還是岐王。
(三)
岐王府內,古琴旁。
幽靜的院落里,又再一次響起了委婉動聽的琴音。趁著月色,岐王感覺,今夜之景,格外優美。
一曲終罷。
王維輕生說:“殿下也來試試?”
“好”。岐王應著。
端坐在古琴邊試著彈奏曲子,站在身側王維不時指點一二。
“這姿勢不對,應該這樣。”王維彎下腰來,來糾正岐王的姿勢。
王維一接近岐王,目光相對。岐王不自覺低下頭去看琴弦。
王維看到面前的岐王這副模樣,不自覺加強了想認真教導這個徒弟的想法。
輕輕按了按岐王的背說:“談古琴,要志正體直,首正勿垂,頸直勿俯,肩平勿聳,背豎勿鞠。又輕輕拍了拍岐王的兩膝,說:“兩膝分開,足跟相向如八字。” 又拉了拉岐王的兩臂說:“兩臂要離開兩脅,兩肘舒展如鳥舒翼。兩腕宜懸,勿倚于琴” 。 王維接著說:“演奏時,要自然端莊,頭肩身軀不要動搖;無論取音強弱,節奏快慢,都必須保持神志安定,呼吸平暢……”。
岐王突然說:“明天,我帶你去見玉真公主吧”。
王維停下來,說:“好。”
第四章 尾聲
公主府內。
第二日,岐王為王維換上錦繡衣袍。就讓王維隨自己一同前去公主府上。同去的還有幾個樂師。
到了公主府上,岐王見到了公主:
“公主,今日可安好?我帶來了幾個有名的樂師,博公主一樂如何?”
“岐王真的是想得周到,請來看看”。公主滿面紅光,喜笑顏開。
“好~”岐王說著便讓王維跟著幾個樂師一同進來。
公主一眼就看見了其中最為年輕貌美,風度翩翩的王維。
問岐王:“此人是誰?”
“我的知音,王維。”岐王答道。
公主說:“王維留下,其他人都下去吧,”說著,便讓王維獨自彈奏了一曲古琴。
只見王維撫上琴弦,凝視了片刻。悠揚的琴聲楚然從殿上響起。一個個音符如小溪孱孱,委婉動聽。又如春風拂面,讓人心曠神怡。
“他不但精通音律,他還通曉詩文,畫的山水畫也不錯。”岐王看著公主也是十分心悅王維,趁機說到。
“哦?那就拿幾篇詩句來讓大家欣賞一下吧”。公主心里很是歡喜。
王維拿出了前一晚岐王要事先準備的幾首詩文給公主看。
“沒想到,我平日里,喜歡的詩句都是出自你之手。真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公主欣賞道。
岐王趁機說:“如今舉辦科舉,如果此人能得此解頭,為朝廷所用,實為國大幸。”
公主說:“今年的解頭,非你莫屬。”
當初那位名士張九皋,也是由于他人所托也舉薦的。公主本人并不是很中意他。如今來一位這樣令公主歡喜的文人。,公主自然是要尊崇自己內心所向的。
說著便差人拿來紙筆,當下寫了一名推薦信,更改了推薦人的名單,讓使者發了出去。
岐王與王維四目相對,相視一笑。
同年,鄉試事畢,王維中得解頭。又年,被選為狀元。出任左拾遺。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