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真正的感情莫過于兩個字:懂得

? 一段好的感情有愛、有錢、有基礎都很重要,但光有這些其實并不夠。一段關系能夠得以長久的前提是兩個人的認知、三觀、對生命的感受和對愛的理解都契合與對等,并在彼此身上找到最多的共鳴。

這份相似與共鳴,便是懂得。

?關于懂得,講兩個故事。

1.“懂得”是寶玉那句“你放心”也是黛玉那句“我都知道”

寶玉偷看西廂記,被黛玉發現。若是換做寶釵便會說他:盡讀寫淫穢無用之書,若是換了襲人只怕便要暗告王夫人。只是被黛玉撞見,寶玉便放心把書交給她,二人看得入迷,還自比張生與鶯鶯來逗趣。

實際上,可以陪你笑的人不一定是知己,能陪你做和別人不能做的傻事,才配得上“懂得”二字。

湘云勸寶玉留心“仕途經濟”,寶玉脫口便說:要是黛玉絕不會說這些混賬話,此話恰被黛玉聽到,一時間不禁淚流滿面。

“懂得”不僅僅是我知道你會說什么、做什么,并且也深信你不會說什么、做什么。我們兩個人有只有我們才懂得的準則,我們兩個人的小小星球,別的人,是進不來的。

黛玉因寶釵介入逮到機會便要諷刺寶玉,寶玉氣急,經黛玉道歉,寶玉只說 “你放心”,黛玉裝作不懂,寶玉剛要解釋,黛玉卻說:你的話我都知道了!

情到真處,便只有這“你放心”和“我知道”了,再多便是多余。

縱然有千般敏感扭捏的小兒女情態,但畢竟真正難得的是靈犀相通,寶玉和黛玉,他們是真正的靈魂知己。

2.“懂得”是朝云對東坡說的那句“不合時宜”,亦是琴不能奏的那份心疼與相惜

蘇東坡的一生,先有舉案齊眉的發妻王弗,“十年生死兩茫茫”不可不謂情深。再有患難與共的續弦王潤之,“同穴而葬”的諾言不可謂不義重,但近日我讀東坡傳,卻每每感動于他與第三位妻子王朝云彼此之間的那份“懂得”。

蘇東坡退朝回家,指著自己的腹部問侍妾:“你們有誰知道我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 一說:“見識。”蘇東坡搖搖頭,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時宜。”蘇東坡聞言贊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什么是“合時宜”,就是會討個巧兒,賣個乖,順應大多數人,對上陽奉陰違,對下睜只眼閉只眼,得過且過。這是“合時宜”。 蘇軾是個大儒,做不到這些“合時宜”之事,寧愿不合時宜,也要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去做,以致在政治舞臺上的屢屢失意,但他這樣的孤傲與清高,只有朝云能“懂得”。

東坡被貶,一路流離,在黃州時,朝云為其撫琴“蝶戀花.春景”,當吟唱至“天涯何處無芳草”時便啜泣不已,琴不能奏。世人都當“天涯何處無芳草”是最最灑脫的詩句,殊不知,所謂的英雄氣概不過是來于內心的軟弱,表面的振振有詞往往因為心中滿是懷疑,蘇軾越是假裝灑脫,越是意欲掩飾其對流亡生活的在意與無奈。東坡的這份心酸,所幸有朝云能懂他。以致朝云死后,東坡一生再不吟唱此首“蝶戀花”。

子期已逝,伯牙斷琴絕弦,朝云已去,東坡的世界亦再無知音與芳草。

朝云墓上蘇軾所題那句“不合時宜,唯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更思卿”,每多讀一次,便對“懂得”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人間的相知相惜,至此已極。

彼此懂得,真的是那么好那么好的事情。正如賈寶玉之與林黛玉,王朝云之于蘇軾,竇漪房之于劉恒、楊絳之于錢鐘書,他們都是屬于千萬人之中的驚鴻一現,于千千萬人之間,于千萬年之中,難尋萬一。

愛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勢均力敵。即便擁有著人世間一切相愛的得天獨厚也不夠,你們必要一起成長,相互追逐與仰望,如同在茫茫草原上,一頭鹿,追逐另一頭鹿,是不能離太遠的。 最終,你們長途跋涉、在時光的盡頭處停駐,相逢,齊頭并進,返璞歸真。一個人說:真好啊,你也在這里。一個人答:因為要與你旗鼓相當,我把自己等成了如今的模樣。

這便是愛與懂得的意義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