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而活著,一如這歷史發展至現在,越來越好卻也夾雜艱難。每個對過去有感慨,或對未來有想法的人,心中多少都住著一團孤獨,欲訴卻不可盡說;將其寄予日記里塵封?又怕那些文字也寂寞,所以就有這隨言
,載著些漸行漸遠時的不可明說。隨便言說的話,不經大腦刻意去調制一番,有時候才是最真的,非否?
天色再怎么陰沉,如果雨未下,出門一定是不帶傘的,即便路上被淋的透徹。只因不愿,那柄紫顏色雨傘,在雨水嘀嗒下顯得孤單,只我一人相伴。倘若已經下雨,還是不帶傘,那么我定是個癡而傻人。為何不購柄新的?這就是生而為人,于情于性不足夠瀟灑者的通病了。還可以補充的是,倘若行路間,如有美人搭救,自是恭敬不如從命;呵,偶現的復雜性人格,哈哈。
@2017.03.某日
最近聽到一句最生猛卻也伴著激勵,最可怕但也好像是事實,最尷尬又好笑[捂臉]的一句最無奈也無解的話;——『90后,你的中年危機已經殺到』。這興許也是,如今將日子過成這急躁微瀾的緣由之一。
@2017.03.09
人生走到這個小階段,發現兩個愛好,行之很有樂趣;一是買喜歡的風衣然后穿上,讓自己感覺起來很瀟灑。二是學習各種歡喜的東西,讓別人感知起來蠻飄逸。當然,這里也會有這個表情 [捂臉]。
這里可以補充的是:一切阻擋對這些興趣的喜歡,都將成為更加歡喜的動力——好酒越陳,其味當越烈,人,亦復如是。
@2017.03.15
湯顯祖在《牡丹亭》寫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那些年輕的日子里,常言此語,以表達情感之深刻。如今再看感情,又有了另一番感悟:生死之事,又有何難,況且在這動/不動就易猝死的時代?而共同生活興許更艱難。尤其是,在兩個
1+1=2
的處境中;于此,有人說,好的感情應該是0.5+0.5=1
方能更佳——即:兩人各消去一半自己的個性和缺點,然后湊合在一起;而這在很多人看來又是將就,失了真。如此來看,稍不留意,就入了進退兩難的道兒。所以說,情感這事兒,心甘且契合,方是情之至也。
@2017.03.21
傷心的時候,不建議聽慢歌?非也。如果,傷心動情,在所難免;倒不如就讓它來的更猛烈些,置之死地而后重生;總有否極泰來之時。況且,經歷了最痛,之后所遇的疼,相比之下,不過是狀態越發的好罷了,不是么?所以,今夜將鄧偉標的那曲《太極》,往復循環,興許一覺醒,明日就脫胎換骨了吧。
@2017.03.24
論寫作的意義,除了抒發情感,宣泄其"道",滿足虛榮,育導人世外,也是為了自己在光陰的無情流逝中可以心安。今日,要提及其另一個價值所在:誠心的將自己的內在,毫不加不掩飾的示于紅塵蕓蕓眾生;這好比像是將一片冰心,封于瓶,置之河流江海飄之,靜待有緣人,一字一句,一筆一劃,讀之慨之共鳴之,然后心相印,情相結,漫漫人海間玉成此生。
@2017.03.24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