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個人去了趟影院,看了場《無問西東》,淚點本就低的我,在某些情節里潸然淚下,在這份感動里,有些醒悟,有些深思。
影片是四段故事獨立成章,又穿越百年互相關聯,它傳達出一種精神,那就是“無問西東,只問自由,只問盛放,只問深情,只問初心,只問敢勇,無問西東。”
1
“只問自由,只問盛放,無問西東。”
1923年,北平。
這是一個白雪皚皚的嚴冬。成績放榜日,陳楚生飾演的吳嶺瀾語文英語等滿分,物理確是不及格,理應是文科好苗子的他,硬是要擠破頭皮去理科競爭。
時任清華校長的梅貽琦問他,“為何執著于理科?”,吳嶺瀾回答,“大家認為優秀的人,都是讀理科的。”
梅貽琦又問,“那你讀書是為了什么呢?”吳嶺瀾說,“只是全身心投入讀書,不想其他。”
可是啊,如果人只是一味的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中,不去追問內心真實所求,那所謂的忙碌不過是一種麻木的踏實,它喪失了真實感。
被戳穿內心脆弱的吳嶺瀾,陷入了沉重的思索,他終日躲在大學宿舍里,鮮與同學們溝通交流,自認為“羞恥地”的思考人生的意義,卻毫無所獲。
直到泰戈爾訪華,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講,一排那個時代帶著自信光芒的最優秀人群,他才意識到,自己的思考,并不羞恥,這都是人生必經之路。
偉人也會無止境的探索“人生的意義”。而唯有對自己真實的探尋,追求,才能換來成長。
至此,吳嶺瀾的青春就此綻放,他封閉已久的內心,得到了自由,享受到了平和,全身心的投入到文科的深造當中。
他的及時醒悟,成就了他西南聯大的文學教授身份。
2
“只問敢勇,無問西東。”
1938年,昆明。
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是沈氏富家的獨子,為了追尋學識的力量,獨自來到偏遠的地方求學,是西南聯大的一名學生。
沈家三代人出了五位將軍,父親眼睛身體都不好,為人父母對沈光耀的要求,僅僅是不要被功名利祿迷了心智,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娶妻生子,享受當父母的幸福。
只是時下的年代,并不是什么和平之地,華北如此之大,卻已容不下一張平靜的課桌,整個國家陷入危亡。
意識到學文拯救不了國家的沈光耀,想投筆從戎,驅逐外敵。只是家里病重的父親,沈母千里尋子的眼淚,沈母擔憂“你還沒想好怎么過這一生,你就連命都沒了”,這番痛徹心扉的為人母親的自白,讓沈光耀立誓不再當兵。
一顆飛機子彈,炸死了西南聯大一些人,炸毀了校舍,也炸醒了沈光耀的心。他終究是背著父母,當了空軍,選擇投身到最殘酷的戰爭中去。
成為空軍后的他,總是收集著糧食,再駕駛著飛機,投放到一個充滿饑餓的村莊中,這個村莊的小孩,都管他叫晃晃叔叔,是他,給這片死寂之地,帶來了生的希望。
后來,沈光耀在戰火中,為了拯救同伴,英勇的架著破散的飛機,和敵人同歸于盡。
他短暫卻偉大的一生,嚴格的奉行了他的信念:這個世界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內心發出的真誠、正義、無畏和同情。
3
“只問深情,無問西東。”
1962年,北京。
黃曉明飾演的陳鵬,是清華物理系的學霸,和章子怡飾演的中藥房的護士王敏佳,還有鐵政飾演的西醫科的李想是高中開始的青梅竹馬。
三個人約好一起去看高中時的班主任許伯常,但恰巧看到許伯常老師,正在被師母劉淑芬追著又是打,又是罵,絲毫沒有留給老師面子。
回來氣不過的王敏佳,和李想一起,靠臨摹同事們的筆跡寫了一封信給劉淑芬,沒想到這封信引發了蝴蝶效應。
王敏佳被扣上勾引有婦之夫的帽子,嫉妒她的護士故意捏造莫須有的事實中傷她,李想為了來之不易的支邊分子的名額,不敢承認參與這件事,也不敢開口幫王敏佳。
最終王敏佳被扣上了美蔣特務的帽子,開批斗大會,被眾人毆打。
陳鵬得知消息從第九研究所跑回來,正好看到血肉模糊的王敏佳,他以為王敏佳去世了,在大雨滂沱中為她掘墓,傷心的不能自已。
誰知王敏佳在雨中突然醒了過來,兩個人在雨中又哭又笑的相擁,陳鵬偽造了王敏佳的墓,帶著她回到自己長大的村莊。
村莊里,毀容的王敏佳用圍巾,幾乎蓋住了整張臉,她不敢跟著陳鵬去邊疆,她生怕自己拖陳鵬的后腿。
陳鵬卻對她深情告白:“你別怕,我就是那個給你托底的人。我會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得有多深,我都會在下面給你托著。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時候把我推開,不要我給你托著。”
對于陳鵬來說,王敏佳是自己生命中最寶貝的花,對王敏佳的深情,從來就不曾停歇過。
無論是從前的全新印章,還是差點沒送出去的木刻花朵,到后來的一箱銀杏葉,一盒雪花膏,一罐護膚霜,一盒貝殼油......還有他答應寫給她的信,以及對她瘋狂的思念。
4
“只問初心,無問西東。”
2012年,北京。
張震飾演的張果果,是一家廣告公司的總監,為了拿下奶粉商業訂單,挑選了新聞事件中的四胞胎作為推廣計劃,按照上司David的提案讓公司流失一個大客戶后,作為內部斗爭的犧牲品而轉入其他公司就職。
為了救助四胞胎,張果果花費了很多心思和金錢:給錢讓四胞胎中的兩個孩子治病;四胞胎原先居住地方嘈雜,特地找新房給他們一家人入住;四胞胎讓他取名,他慎重的找取名公司算命來取......
可結果他發現,四胞胎的家人還是不斷的來電話,疲憊的他以為又是新的要求,人性的貪婪讓他產生逃避的心理。
前公司的領導Robert想讓他說出他上司David的過失,借此讓David下派其他地區,茫然的他沒答應也沒拒絕。
他認為現代人的相處,好像大多都是防備和猜疑。真心越來越不值錢,多的是套路和懷疑。
清明節這天,父母拉著他到恩人的墳前掃墓,希望兒子以后多遵循自己的內心,追求自己的真實,不忘初心,勇敢前行。
想通的張果果,接了四胞胎父母的電話,原來他們只是想給他四胞胎那用胎毛做的毛筆;他又打電話給Robert,拒絕曝光上司把柄,并第一次說出內心話,“因為我和你們不一樣”。
他不再自我壓抑,臉上有了笑容,他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幫助自己想幫助的人。不再違背自己的內心。
5
其實這部影片,初看時,以為是一段段單獨的片段,實際上,他們跨越百年而互相影響。
從1923年,清華校長梅貽琦對吳嶺瀾“為什么而學習”的啟迪;
到1938年,吳嶺瀾成為教授對沈光耀“不要忘記你的真心”的教誨;
再到沈光耀用飛機為孩子們,為陳鵬帶去“生的希望”;
再到1962年陳鵬打醒李想,讓他明白“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再到李想犧牲自己拯救了張果果父母,他們再將這份“初心”潛移默化的灌輸給張果果……在一次次的銜接中,彼此完成了遵從內心而抉擇的傳承。
雖然片名《無問西東》是取自清華大學校歌中的一句歌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直到看完整部電影,才真正明白,人活在世,都有內心隱藏的那份西東,它不是一個具體的事物,是指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可能這關乎于愛情,關乎于親情,關乎于大義,關乎于初心。
我想每個人的西東不盡相同卻又相似,大概就是夜深人靜時,關燈沉思時,每個人隱藏心底的那份渴望,渴望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渴望擁有怎么樣的人生,如果你想了,那就動起來去做吧,去爭取,去創造,無論結果如何,至少你努力過。
這部電影之所以喜歡,是因為它揭露了人性的惡,也掀開了人性的光,四個小小的故事,在不經意間,引申出的,每個人是對自己真實內心的探索。
就如開頭那三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有勇氣前來?
如果你已經明白事情的結果,那么你是否還會去做?
如果你已經知曉會讓你痛苦,那么你是否應該選擇放棄?
希望看到這里的你,一掃內心困惑,做你所想,乘風破浪,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