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感悟 你還在為不停地付出卻沒有存在感而難過么?

在工作中,常會聽到有人抱怨明明自己做了很多工作,晉升的卻是別人。在生活中,也常常看到帶孩子的明明是老人或者寶媽,不受待見被吐槽的卻也是ta們。

曾幾何時我們被教導,沉默是金、默默奉獻、是金子總會發亮這些人生哲理。因此造就了一批不善言辭,只會埋頭苦干的人。

這類人因為缺乏鍛煉,所以就算在工作環境中卻也不知道怎么與人打交道。帶孩子的長輩和寶媽因為接觸的社會面狹小,越是害羞成性。

ta們存在感極低,但是也因為這樣,就越發缺少了鍛煉。因為缺乏鍛煉就更不會與人相處,造成對自己沒有信心,從此進入惡性循環。

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的鏈條,就要從認知和做這兩個方面去轉變局面。

害羞不能獨立存在。害羞成立的條件是由一段關系中的兩方才能成立。害羞的一方往往把另一方看得特別重,一心想著為對方、或者為對方付出。本來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從整體上看,這段關系的天平卻并不平衡。

要平衡這段關系,就要從重新認識自己著手,把一些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把用來認知別人特點的觀察角度也同樣用來認知自己。

比如,第一步給自己寫一封信,跟自己對話。從客觀的角度分析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有什么喜好,有什么目標,有什么愿望。

第二步是面對自己。害羞的人看到鏡子中的自己可能看到的都是缺點。嗯然而要想打破惡性循環的鏈條。就要換一個角度去思考,想想可以怎么讓一個不是太滿意的部分變得更好。由不斷強化缺點變成積極地去思考和改變。

如果還是缺乏改變的動力。那么就使用第三步,時日無多法。給自己的生命設置一個時間段,比方說一個月。如果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一個月。在這一個月之內有沒有想做的事情?最想完成的是什么?怎么做?最想說的話是什么?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怎么去?這么想的話,比起害羞,是不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呢。

當然生命不會真的那么快就結束,所以我們還有時間調整自己。而且建立一個新心態和形成一個新習慣,也需要時間和循序漸進的堅持。

有句話說,從哪里跌倒的就從哪里爬起來。記錄自己跌倒的地方,也就是記錄讓自己感到害羞的事情的細節。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我當時是怎么想的,對方有可能是怎么想的,如果再出現同樣的情況,我能怎么做出不一樣的回應。

接下來就是實踐與復盤的正向循環啦。邁出了實踐的第一步,就跳出了惡性循環的怪圈。進行復盤的第一步后,走出實踐的第二步,接著再復盤,這樣一步一步走下去,一顆小雪球也會慢慢積累得越來越大。雪球變得足夠大的時候,就會很容易地把惡性循環的怪圈擊碎,從而讓一段關系走向平衡。

在關系中沒有存在感,是因為在害羞和太過于在乎對方的互相作用下,使得關系的天平過度傾斜到一邊,越是傾斜越使得害羞和在乎的一方情形嚴重,從而越發陷入沒有存在感的循環怪圈。

要打破怪圈,就需要從自我認知和行動復盤上著手,循序漸進地給自己不斷加砝碼,從而使關系逐漸走向平衡,同時也能收獲一個自信的自己。


參考書目:《害羞心理學》[美]菲利普·津巴多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