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未來最優解:做一些無用之事,讀一些無用之書

很早以前,當我們還是小學和初中學生,每天接觸的知識基本都是教科書,偶爾有接觸一些課外書,如果被家長和老師發現,還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免不了挨批評。后來上高中,老師對課外書不再那么排斥,也鼓勵我們讀一些課本之外的內容。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高二以后,讀課外書也慢慢成了奢侈。那時候,可能缺乏老師們合理的指導,或者,老師的建議我們也聽不太懂,所以,那階段,我生生錯過了整個高中階段課外書很可能帶來豐富的知識與視野。

但是,我對文字一直有一種崇高的敬意。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字被打印出來的那種震撼,那種肅然起敬,所以,那時候的觀念當然是所有文字都是寶貴的,不容半分踐踏。

我可能知道多讀書,最好能讀好書,讀正統的書是對的。但是,并沒有足夠的閱讀量支撐,也缺乏區分一本書好壞的基本常識和邏輯。

大學時間充裕,在圖書館接觸了不少書籍,見識了不同種類的書籍,也對諸如腦科學、中外哲學、管理學、法學等幾個大類的書籍泛泛讀了幾本。不過那時候很狂傲,覺得自己讀了很多書,懂很多事情。現在回頭看,就像一個初中生上了兩年基礎入門課,了解什么是電,什么是重力,什么是原子,就覺得自己能創造很多事物一樣可愛。

有位教法理學的張強老師跟我們說過:“讀書不要太功利,趁年輕,多讀一些無用之書。”

不就是要多看一些書嘛?就是看一些精神消費的書,順便提升一下道德情操,以及精神高度嘛!我懂,我讀的書多著呢!老師您說的我是心領神會,英雄所見略同啊!?

后來認識了一位朋友,她居然能把圖書館一樓到三樓幾乎每一個借閱室每一排書籍的種類和其中很多書名說出來,我驚訝得張大嘴巴,實在驚為天人。而且看得出來,其人出口不凡,思考有深度,表達有邏輯,趣味高雅,學識廣博,以至于由內而外散發出光彩奪目之引力。我自慚形穢。

那是我才明白,她才是張老師說的,真正讀了“無用之學”的書的人。

所以,我以為我領悟了老師說的那句話。

整個大學時代總體來講,我個人讀的書都是憑興趣,廣泛涉獵,沒有目的,沒有重點。我是比較典型的一個自戀狂,而且可能還有些過頭了,總以為自己比別人讀的書多,知道的多,一瓶不滿半瓶搖,可能個性如此,興趣過于廣泛,思想過于天馬行空,對經典和權威沒有足夠的重視,知識落地不夠聚焦,這種張狂的個性反而導致連當初司法考試也沒有通過,成為大學時代的遺憾之一。

大學司考落榜后,逐漸意識到:成年人的學習,就應該有功利心。你再學識淵博也不能當飯吃,人家一個律師證懟死你。

大學畢業后很久以來,我都持這種觀點,覺得世界變化那么快,分工越來越復雜,知識越來越多樣,因為世界變化越來越快,所以我們的學習就應該缺什么補什么,用什么學什么,也許這樣才能勉強跟上時代,何談所謂愛好,虛構累作品就更是難以進入我的視野了。

今天讀了王爍的《做點無用之事》,刷新了我的認知。

他的邏輯是這樣的:只做有用的事,看起來符合當下最優解,但是不符合人生多元化策略。就好像爬山,我們的目標在群山之中是爬上最高的山,但如果你不管三七二十一,找到山坡抬腿就爬,有可能爬到頂發現遠處還有更多更高的山峰。

所以我們都談啊“實干興邦”,都談“務實不務虛”,殊不知“務實”最大的壞處就是,當下活的很好,但是我們終將面對未來,當下太“有用”的知識,很可能未來更難抽離現在,從而導致悲劇性結果。

前不久我打車遇到一位司機師傅,聊天發現,這位師傅當了十多年公交司機,工作穩定,在小地方生活,拿著五險一金,家庭也幸福和美。突然有一天,從隔壁城市調來一大批公交車,原因是隔壁城市網約車太多了,公交車市場被割裂的很厲害,此君深感不安,趕緊改行跑滴滴。誰知有一天,一大批外地的滴滴車又從隔壁城市涌進來了,原因是這些車都是當地拍照在外面拉客被遣散回來,這樣一來,此君的生意立馬又縮減了一半,最重要的是,后來他的私家車也不讓跑了,原因是他的車是省城拍照,要跑也要到省城跑。無奈之下,此君帶著妻子來到省城做起了燒烤生意。燒烤生意還算不錯,家中老父親也來幫忙,但是這份工作畢竟太熬夜多,太辛苦,最近老人身體漸漸吃不消回家養病了,他的生意也開始變得不好,所以白天此君又跑起了滴滴。他感嘆真的很疲憊,下一步也不知道干什么,打算走一步算一步。

沉迷于當下最大的問題就是,它無法給你不確定的未來一個確定的結果。

看一些無用之書,做一些無用之事,搞一些無效社交,看似時浪費,實則是對未來做準備。嘗試或努力做一些看起來無用的事,局部不是最優解,但有可能全局是。

所以,還是要讀書、交流、創造,以及無聊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