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今天收聽李翔知識內參分享的暢銷書作家吉姆·蘭德爾(Jim Randel)關于時間管理的10條要點,勾起了我的分享欲望。
有很多人學了滿肚子時間管理的方法,然而卻依舊成為時間的奴隸。
蘭德爾在接受采訪時竟說到“閱讀關于時間管理的書籍和文章,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在浪費時間,理論也大同小異。
事實上,有關時間管理的原則,你需要知道的大約只有50條。”
我對于蘭德爾的話深以為然。
就好像把學習英語的時間都花在了尋找英語方法上,怎么能學好英語呢?
但是“只需要知道50條”?開玩笑!就算知道,也根本做不到啊!
各位,且看騎士挑選出的:
7條“最有價值“的時間管理原則以及操作秘籍。
1.只有真正意識到自己是如何支配時間的,你才能去管理你的時間。
就像所有理財分析師給你第一個理財建議都是“記賬”一樣,管理時間的基礎就是記錄時間的花費。
從柳比耶夫的“時間記錄法”到艾力的“34枚金幣管理法”,再到類似“iHour”App,都是用作記錄全天時間花費的工具。
但就像消費記賬一樣,你很難堅持很長時間去做,它雖然能抑制你的消費同時削減消費的快感,但你還是“懶得記”。
所以,有個簡化的版本,就是記錄你實際有效利用的時間,然后逐漸增加有效利用時間,就能夠達成優化時間管理的目的。
利用時間管理工具“番茄鐘”,記錄你每天吃了幾個番茄(每個25分鐘)以及番茄都用在何處了,就知道你真正做了多少事情。
然后,在未來的日子里,嘗試每天吃更多的番茄。
2.時間管理的問題,最終是關于怎樣選擇的問題,而目標就是選擇的標準。
我們每天有太多瑣碎的事情要處理,然后哪些值得你去做,哪些可以分派給別人做,哪些壓根不做呢?
傳統的方法,需要把你所有要做的事情列出來,然后按照 重要、不重要、緊急、不緊急,四個維度去劃分,但是,這個方式還是麻煩。
不如我們換個更便捷的方式,利用古典老師的“每天重要三件事”(關注公眾號“橙子成長聯盟”), 設定當天必須完成的三的小目標。
你就會發現每天你不在庸庸碌碌的生活,而是朝向這三個小目標進發,其他的事情則能不做就不做,或者做完這三件事再說。
你就會每天擁有最簡單實現的成就感。
3.想辦法把非生產性時間轉變為生產性時間。
這句話怎么理解?就是把娛樂的時間轉化為工作時間唄。我們再來延伸一下。
當你計劃完你一天要做什么時候以后,理論上應該優先做最困難的事情,然后做別的事情就更加輕而易舉了,但是如果不論什么原因,你就是不想做最難的那件事怎么辦呢?
那就找清單里的其他事情去做,即使你沒完成那件最困難的事情,但你完成了其他事情,也總比你放棄努力,去看美劇要強吧?
如何利用這個理論來幫助我們管理時間呢?
我們先拿出一張紙或者打開印象筆記,把我們經常做的事情羅列一下。
然后你去判斷一下做這些事對你的價值,把它們都排個順序,當你不知道干嘛的時候,就從最有價值的事情做起。
如果這一件不想做,就做次有價值的事情,以此類推。
這個方法不僅限于工作,也可以用于娛樂,比如對于我來講,
看“奇葩說”就比玩“王者農藥”收獲要大,那么當我下次想放松娛樂的時候,我腦子里就植入了一個程序,優先看“奇葩說”。
4.分心是夢想的殺手,會削弱你的聰明才智。當你決定工作時不要讓來自外界的干擾打斷你的努力。
當你不能專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既做A,同時分心在B上),A和B都是低效的,原因就在于你花費掉了切換成本。
比如你專心寫方案的時候,被一個電話打斷,當你再回到原來方案時,你會發現你原來的思路已經不清晰了。你可能至少還要花費5分鐘去重新找回靈感。因此,分心是效率的第一殺手。
解決辦法就是上文提到的番茄鐘,你集中注意力投入25分鐘,然后放松5分鐘。將使你把分心的事物放在25分鐘之外去做。這樣就能夠解決你做事不專注的問題。
但嘗試過番茄鐘的朋友,會遇到一個終極難題,就是被別人打斷(你又不能不搭理人家),一旦被打斷你去做別的事情,番茄鐘就作廢了。那怎么辦呢?
答案就是,先把別人跟你說的事情記下來,完全機械的記下來就好,然后等你完成25分鐘的番茄鐘,再去處理記錄的事情。
5.碎片化的時間,能夠讓你零存整取。
對于信息化時代的人類,不必工業化時代或者農耕時代的人,我們的時間常常被切割成無數碎片,除了像剛才說的盡量集中時間專注做一件事以外,我們很多時候是身不由己的。
比如通勤的路上,等待赴約的時候,有太多的空余時間都被無情的消耗掉了,更可怕的是,它們并不是那么顯眼,所以很多時候你都意識不到。
我曾在古典老師的“超級個體”專欄中學到一個方法,首先想想你的碎片化時間到底能做什么,然后就在碎片時間出現的時候,挑一件去做。
比如,我上下班的時間就差不多接近2個小時,那么我就思考這兩個小時,我能干嘛呢?
眼睛負責看路、腿負責走路、好像只有手是空閑的,但除了擺臂動作我也沒想到更好的用法。
直到我發現了“得到“和“喜馬拉雅”App,每天通勤路上這兩個小時,你就有事兒干了(前提是你得先買一個降噪的耳機)。
簡直跟在你家后院挖到金礦是一個感覺。每天利用這兩個小時獲得的知識,或許就能幫你超越大多數人。
6.當你不需要做判斷就可以正確處理時,你其實就是在節省選擇的時間。
據說羅永浩的一柜子里有幾十件相同的T恤和褲子。有人問他為什么每天穿同樣的衣服,他說:“我的生活中已經有太多事情需要決定了”。
換句話講,老羅節省出每天挑選衣服所花費的時間,去做更重要的事情了。
這里不是讓你也跟他一樣,每天穿一樣的衣服,而是建立一套機制,
這個機制能夠幫助你減少選擇下一步做什么的時間。
我之前在彭小六的“知識訓練營”中學到了一個方法,那就是培養自己的儀式習慣。
建立儀式習慣的第一步,就是把你每天要做的重復性的事情列出來。然后每天照著這個清單去做,當有一天你需要看這個清單,就自然而然的按照清單完成該做的事情以后,你就好像自然而然的變成了一個高效的人。
另外“儀式習慣”,還有另外一個妙用,那就是幫助“拖延癥患者”早睡。
有經驗如我的“戰拖者”會發現,比早起更難的事情是早睡。其實,每天拖著不睡覺不是不想早睡,而是不舍得早睡。你總覺得還要做點什么,才不浪費今天的光陰,然后回頭看,你睡前做的事情其實很無聊。
養成一個早睡的“儀式習慣”就能夠幫助你,“欺騙你的大腦”,告訴他你的一天結束了。
首先列出你睡前需要做的事情,比如:
□看30分鐘書
□洗漱
□列明天3件重要的事情
□關手機
□關燈
□上床
然后你就按照這個“套路”機械的完成它們。
就相當于告訴你的大腦,一天美好的生活結束啦!
7.早起,是最立竿見影的時間管理方法,讓你每天多出2小時不被打擾的時間。
為什么幾乎每一個高效的時間管理者,都習慣于早起?原因就在于大多數人都不早起。
所以,在清晨的時光里,你有完全不被打擾的時間,特別是對于寶媽來講,等孩子起床,你的時間就不是你的了。
所以,早起能夠幫助你增加每天2小時,完全自由專注的時間,一年下來你就擁有了700多個沒人打擾的小時了。
對于每個人來說,一天都是24小時。所以時間管理的要義,不在于時間的長度,而在于時間的密度。
接下來,該有人要問了:早起?做夢吧!能起床不遲到就不錯了。
嘿嘿!重點來了,騎士該出殺手锏了。
這里推薦日本作家中島孝志的《4點起床》。這本書主要講了:為什么早起和如何早起。
我覺得,其中最核心的理念在于“自然醒”的觀念。
每個人完整的睡眠周期是1.5個小時,當一個人睡滿整數周期(如:6個小時、7.5個小時)的時候,人其實是有意識的。其實,你每次翻身的時候就是睡夠一個完整周期的時候。
通過這本書,我發現了這個“秘密”,并使得我能夠更加清晰的掌握“自然醒”的絕技。
但必須提醒一下,這是一本危險的書,而且每次剛看完的效力是最強的。以至于,在我最開始嘗試的時候,常常12點睡,3點就醒了,而且醒了還很精神。后來,我也有經驗了:如果醒的太早,躺下再睡一個周期(1.5個小時)就是了。
等到你的生物鐘適應了你的生活習慣,比如:每天要睡6個小時(4個睡眠周期),你就不會中間醒來了。
最后的話
感謝你耐心把以上最有用的時間管理方法讀完了,但是,讀完除了讓你暗爽以外沒有任何作用。
除非,你從現在開始就挑出一條開始嘗試,并貫徹下去!
以上,如果你試過,覺得好用的話,請留下你的反饋意見以及打賞!
啪啪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