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qq空間回味自己以前寫的文章之后,發現自己現在的價值觀和以前的價值觀已經不一樣了。初中時候的我和現在比起來更單純,把這個世界想象地更美好。我找到了一段我以前寫的文字:
“坐在涼涼的長椅上,望著藍藍的天空和燦爛的落日。我一驚,和朋友一同來到我們的秘密基地。從葉間望出去,山的輪廓和太陽的圓潤都清晰展現在我們眼前。綠的葉中間框著溫暖的落日,就像一張照片,咔嚓一聲,永遠定格在我的心里。“開始了。”我們定住神,看著太陽一點一點的落下,那是橘黃色的,圓的沒有絲毫瑕疵。只見它的底部開始下陷,圓開始出現缺口。好像是那座山吞了它,遠處的鐵塔就像一座埃菲爾鐵塔,在金光的照耀下,從塔中散發出溫暖的光芒。我和她都靜靜地看著,身體被蚊子叮了許多個小包,卻還是看著遠方的落日。那最后一絲余暉,和山融為了一體,融入了我的心里。直到全部消失,我才和她離開那里,回到教室。
直到現在,我仍回味著那一次落日,只是不知道何時才能和她又一次看落日,和那次一樣的落日。
獨自望向遠處的群星,我學會了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除了家人,我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公平對待,所有人都成為了我的好朋友。你知道么?你對他人生氣,別人也會對你生氣;你對他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你對他人壞,別人也會對你壞。
所以,不如坦誠,寬容面對每個人,去用心體會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用一顆溫暖的心去感染別人。
寬容面對每一個人,別人也會寬容面對你。
真誠面對每一個人,別人也會真誠面對你。”
這段文字是我在2011年的時候寫的,也就是六年以前,我才十三歲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我相信只要我對任何一個人真誠付出,那么那個人也一定會真誠對待我。我一直持有這個信念直到高中最后一年,在那之前我遇到的人和所交往的人都很好,而那一年,也就是上一年所發生的事情可以說徹底改變了我的一部分價值觀。至少我現在不會再認為只要自己真誠對待一個人那個人就一定會真誠對待自己;或者只要自己寬容面對一個人,那個人也會寬容面對自己。高中最后一年的時候我交到一個新朋友,我也只是那個時候認為她是我的朋友,或者只是我單方面認為,又或者我也許內心并沒有把她真正當做好朋友。我和她也是莫名其妙地熟悉起來的,不知不覺她就開始向我傾訴她的煩惱困惑,每天都來我寢室找我和我黏在一塊兒。最開始我覺得還好,不過這種狀況持續了一兩個月,我漸漸地也覺得有點煩了。
到了年底快圣誕節的時候我們一起去了紐約玩,二就是這次紐約之行讓我漸漸開始看清這個人。對于這個人我一直都是很真誠地對待的,就算她做的一些事情我有些不爽我也并沒有說什么。而這次紐約之行之后我覺得自己有點無法容忍了,因為我發現這個人沒有做人的底線,那就是借別人的錢覺得理所當然而且還不還。我覺得如果你找我借十幾美元幾十美元忘了還或者說不還我也還可以原諒,但是找我借幾百美元到最后也不還我就無法容忍了。這次紐約之行之后我開始對這個人有些不爽了,不夠還沒有到極限,因為那個時候她和我說他沒有現金了,而且卡還被家里面的人凍結了。我那個時候相信了她,所以還和她維持了一段時間正常的關系。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我看到更多這個人的為人處世,我終于醒悟過來,這個人并不是我想要當做朋友的那種人,而是那種不需要接觸就盡量不接觸的人,或者說是直接可以無視掉的人。
人的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的累積而發生改變,就像這個陪伴了我六七年的信念,最后卻是因為一件事而被徹底顛覆。這件事可以說是活生生地把我從自己的白日夢世界中拉了出來,或許在我的理想國中,人與人之間是和睦相處的,每個人都是真誠的對待彼此的,沒有人會欺騙別人,會傷害別人,所有的一切都在一片和諧當中。然而現實世界并不是這樣,這個世界上有我認為好的人和我認為不好的人,而且想要真正看清一個人也需要時間的考驗。對于我所認定的朋友我會怎樣好怎樣對待她們,在她們需要我的時候我一定會去幫助她們。不過這個世界上也有很多像我高中遇到的那個人一樣的人,而且數量真的不少,如何對待一個人,這也要根據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判斷。每個人的人生就像一場戲,而在我所認識的人當中,我在不同人的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的,根據角色的不同,我的演出方式也自然不同。如何對待一個人,我覺得真誠面對每個人還是應該的,只是根據每個人在自己心中地位置不同,真誠的度也應該有所不同。做一個道德的人是為人的基本,溫柔的對待生活中出現的每一個人是應該的,不過對于那些不怎么領情的人,不和她們交往就好了,或者如果是有需要的話,在表面上正常交往就好了。
Pg. 73 《論語|辜鴻銘》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Pg. 98《好好學習》"持續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
每日記錄
起床時間:早上10點
自主學習總時間:5小時
游戲總時間:3小時
每日計劃完成度: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