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廬山終日不散的云霧滋潤山上的茶樹,茶樹萌芽期正值山中的霧月,所謂“霧芽吸盡香龍脂”,促使芽葉中芳香油的積聚,使葉芽保持鮮嫩,可以長出色香味俱佳的好茶。
? ? ? ?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是東晉名士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的烏托邦與理想國,自寫就以來一直印刻在中國文人的精神世界中。文章傳世,朗朗上口,但很少有人知道“桃花源”的原型或許就在江西廬山一個叫康王谷的地方,可見廬山之奇美。廬山成名還源于它的云霧奇觀,廬山處于一個四面環(huán)山的盆地,北臨長江,東毗鄱陽湖,襟江帶湖,蒸騰出的水霧,如云彩一般被風(fēng)吹向廬山,奇峰巨壑之中,云霧涌動,咫尺之間不能辨物。有時峽谷大風(fēng)上揚,就會把水霧甚至雨滴向上吹,形成“雨自下而上”的奇特現(xiàn)象。這種霧四季都有,一年有一半時間都是霧鎖廬山。
? ? ? ? 奇山、云霧,巍巍廬山如仙如詩,自古以來就吸引著源源不斷的訪客,來一探“廬山真面目”。文人墨客游興起,還會賦詩一首,連同大名一起刻于壁上。這些石刻中,竟有很多與廬山的茶有關(guān)。
茶葉:“虎溪三笑”禪茶合一
? ? ? ? 廬山的茶因山與霧而得名,號為“云霧茶”,是一種綠茶,古人有云:“匡廬奇秀甲天下,云霧醇香益壽年”,說的就是廬山茶。到廬山,觀山、賞霧、品茶都是不能錯過的內(nèi)容,當(dāng)然,一定要接吻也沒有人反對。
? ? ? ? 廬山自漢代就已經(jīng)開始種茶。據(jù)《廬山志》記載,東漢時,廬山因為云霧奇景極富宗教想象力,一如太虛幻境,是佛教建立寺院的理想之地。當(dāng)時廬山梵宮寺院多至三百余座,信徒如云,僧侶們攀危崖,冒飛泉,在白云深處,劈崖填峪,競采野茶。這些野茶“初由鳥雀銜種而來,傳播于巖隙石罅”,又稱“鉆林茶”。到東晉時,廬山已成為中國的佛教中心之一。廬山云霧茶最早是一種野生茶,佛教凈土宗始祖慧遠(yuǎn)在山上聚徒學(xué)法住了三十余年,廣結(jié)善緣,信客盈門,傳法之余一門心思種茶樹,將其脫離野生胚胎,改造為家生茶,開了江南僧人種茶和飲茶之先河。
? ? ? ?廬山之茶“條索粗壯,青翠多毫、湯色明亮、葉嫩勻齊、香凜持久、醇厚味甘”,被世人稱為“六絕”,俗話說“高山出好茶”,廬山海拔高,升溫遲緩,候期遲,芽頭肥壯、茶中含有較多的單寧、芳香油類和多種維生素。廬山終日不散的云霧滋潤山上的茶樹,茶樹萌芽期正值山中的霧月,所謂“霧芽吸盡香龍脂”,促使芽葉中芳香油的積聚,使葉芽保持鮮嫩,可以長出色香味俱佳的好茶。還是因為霧的原因,廬山茶采摘的時間也比較晚,一般在谷雨至立夏之間。以一芽一葉初展為標(biāo)準(zhǔn),長約 3 厘米的茶葉才會被摘下,茶葉外形飽滿秀麗,色澤碧嫩光滑,茶芽隱露,泡出的茶湯幽香如蘭。在廬山五老峰與漢陽峰之間,終日云霧不散,所產(chǎn)之茶又是廬山茶的極品。
? ? ? ? 在慧遠(yuǎn)大師的影響下,云霧茶被宗教化了,禪茶合一,慧遠(yuǎn)以茶待客,坐而論道。廬山茶極耐沖泡,一壺茶喝上一天仍回味甘香綿綿。相傳慧遠(yuǎn)在廬山東林寺以自種好茶款待詩人陶淵明和道長陸修靜,“話茶吟詩,敘事談經(jīng)”,談得投機(jī),送客時也不知不覺越送越遠(yuǎn)。行過了慧遠(yuǎn)自設(shè)的禁足之界虎溪,慧遠(yuǎn)曾立言,“影不出戶,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橋。”此時,溪旁猛虎怒吼,三人這才發(fā)現(xiàn)送過界,于是大笑而別。“虎溪三笑”成為后人值得紀(jì)念的佳話,代表著中華文化中佛、道、儒三家走向融和,共同構(gòu)造中國人精神世界的趨勢。今天的廬山東林寺三笑亭還有這樣的對聯(lián):“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三教美談,想象當(dāng)時煮茶論道的場景,廬山好茶也有一份功勞。
? ? ? ? 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貶江州,就曾跑到廬山辟園植茶種藥,閑適而居,并寫下詩句:“藥圃茶園為產(chǎn)業(yè),野麋林鸛是交游。”宋代,廬山名茶還被列為“貢茶”,進(jìn)獻(xiàn)朝廷。
茶水:天下谷簾第一品
? ? ? ? 每年的四月五日清明時節(jié),正是廬山云霧茶產(chǎn)茶的時候,這時的茶品質(zhì)最好,稱為“明前茶”,之后的茶稱為“清明茶”、“谷雨茶”、“夏秋茶”。比較而言夏秋茶的品級最低,茶農(nóng)們甚至都不愿意采摘。
? ? ? ? 茶農(nóng)們需要采摘大約十萬個鮮嫩的芽頭,才能加工一公斤成茶。制茶的工藝很復(fù)雜,需要經(jīng)過“殺青、抖散、揉捻、初干、理條、搓條、揀剔、做毫、再干燥”等多道工序。最傳統(tǒng)也是最好的工藝是手工炒制的茶,由于是低溫炒制,這樣茶葉的條索比較松散,茶多酚在低溫氧化后色澤變得深綠偏黑,泡開后深色會變淡,茶葉片舒展開看起來一片碧綠。機(jī)器炒制的茶葉因為是高溫殺青,茶葉的色澤呈鮮綠色,但沖泡后,茶香比手工茶差遠(yuǎn)了。
? ? ? ? 好茶更需好水泡。開頭提到的廬山康王谷,就有泡茶的第一好水。康王谷位于廬山大漢陽峰,相傳茶圣陸羽也慕名來過這里,專求無根之好水。陸羽在《煮茶記》中對烹茶之水作過品評,把江、淮、井、泉以及雪水劃分出二十品,其中廬山康王谷谷簾泉水名列第一品,具有清、冷、香、柔、甘、凈、不噎人和可預(yù)防疾病八大優(yōu)點。第二品的水呢?恐怕又沒人能答得上來,瞎子阿炳的一曲《二泉映月》婦孺皆知,“二泉”并非是很二的泉,或者名字叫“二”的泉,指的是無錫的“天下第二泉”。現(xiàn)代人不知其一,也不知其二,陸羽活到現(xiàn)在,只能搖頭嘆息:“你們活得太沒品了”。
? ? ? ? 陸羽說谷簾泉的泉水“甘腴清冷,具備諸美”,簡直perfect,同在廬山的招賢寺下方橋潭水則只能名列第六品。古代上流社會不喝藍(lán)山、不飲拉斐,飲茶是必選動作,谷簾泉因此名動天下,是知茶愛茶之人心中的麥加圣地,聞香而至的癡人們不在少數(shù)。北宋文學(xué)家王禹在《谷簾泉序》中對天下第一水有過具體的解說:“水之來,計程一月矣,而其味不敗,取茶煮之,浮云散雪之狀,與井泉絕殊。”云霧繚繞、飄飄欲仙,絕非現(xiàn)代人拿農(nóng)夫山泉或者自來水泡茶可比。中國烹飪講究色、香、味、形俱全,好水沖泡,果然把廬山茶的所有好都體現(xiàn)出來了:“外形條索壯尚結(jié),勻整多毫,色澤綠翠;內(nèi)質(zhì)香氣清鮮持久,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回甜,葉底肥軟嫩綠、勻齊。”大宋第一吃貨蘇東坡也不吝賦詩贊嘆“天下第一泉”的名不虛傳。
泡茶:上投觀茶舞
? ? ? ? 有好茶有好水,如何泡茶也是一門學(xué)問。
? ? ? ? ?廬山云霧茶與水的比例,要大致掌握在1:50,即150毫升的水,用3克左右的干茶。泡茶的水也不能是100℃的沸水,需要涼一下,大概85℃為宜,如沒有溫度計,水燒開了開蓋冷卻一會。這樣泡出的茶湯,才能湯色明亮,味道也夠醇厚。
? ? ? ? ?云霧茶的泡法也有講究,因為茶葉形狀“條索精壯”,所以沖泡時要采用“上投法”。也就是說要先倒水,后投茶。透過杯子,你會清楚地看到,投入杯中的茶葉有的直線下沉,有的徘徊緩下,還有的上下沉浮,舒展游動,茶之道中,將這個過程稱為“茶舞”。當(dāng)茶葉吸足了水分,逐漸展開葉片,還原出采摘時一芽一葉的原貌時,茶香四溢,隨著杯面上的水汽盤桓上升,云霧茶的云蒸霧繞之象就可以顯現(xiàn)出來,聞香賞景,必將心曠神怡。
? ? ? ? ?云霧茶雖說耐泡,但是如果是品家,除洗茶外,沖泡次數(shù)也最好不要超過三次,第一次是頭啖茶湯,茶水最濃,茶葉的精華大約有一半都在這一次中析出;第二次次之,只有三成的茶葉精華析出,第三次就只有一成了。廬山云霧茶析出快,濃度高,因此泡茶的容器最好使用腹大的壺,陶壺、紫砂壺最佳,這樣不至于頭啖茶湯太濃。
? ? ? ? ?宋代陸游當(dāng)年抱著品評考驗的態(tài)度喝了廬山云霧茶,之后以《試茶》為題作了一首詩,提到喝茶后“睡魔何止退三舍,歡伯直知輸一籌”。看來嗜茶如命的陸放翁對廬山云霧茶的評價不低。如果想更多的了解云霧茶,歡迎來五凈心。
? ? ? ? 1959年朱德委員長視察廬山植物園,品茶后即興作詩《廬山云霧茶》:“廬山云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廬山云霧茶確實具有怡神解瀉、幫助消化、消脂減肥、防止腸胃感染等功效,常喝對身體健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