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零售業:尋找“第三條道路”

我們正在親歷互聯網實質性改變各種傳統行業的歷史。被明顯改變的首先是傳媒業,其次是零售業。作為電子商務的最早形態,電子零售業隨著生態系統(包括物流配送、電子支付、用戶習慣)的成熟,正在完成“去邊緣化”過程,在某些細分市場上,甚至出現了電子零售使傳統零售邊緣化的趨勢。網上書店正在成為圖書銷售的主渠道,而傳統書店被迫成為網上書店免費的線下體驗店。線下體驗,線上購買,成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的習慣。這種購買習慣正在由圖書零售向多個領域延伸。家電零售行業的國美、蘇寧經歷了“被體驗店化”的過程,而受益匪淺的是像京東商城這樣的線上零售商。

業務內容被網絡漸漸抽空,在資源不對稱的前提下玩一場注定要輸的游戲——這就是傳統零售的未來嗎?面對電子零售企業接近于三位數的增長,一種集體性的恐慌情緒像病毒一樣在傳統零售業悄悄擴散。

即使災難真的來臨,羅斯福總統的名言也是對的——“沒有什么是值得恐懼的,除了恐懼本身。”阻礙我們知己知彼、審時度勢的,除了狂妄,就是恐懼。

零售業(以及所有正在經受沖擊的傳統行業)現在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是:能被抽空的注定會被抽空,但我們有沒有不能被抽空的東西?不能被抽空的東西,很可能就是我們轉危為安、別開生面的基點。

零售業面臨的危機是,互聯網個人終端的出現讓傳統零售終端的客戶大量流失,而且這種流失看起來不可逆轉。但商業史上這種現象并不少見。比如,當電視、家庭影院出現的時候,電影院的觀眾大量流失;速溶咖啡的出現讓咖啡店的顧客變成“非顧客”。

但在個人終端與公共終端的較量中,并沒有出現一邊倒的局面。有時更像是一場拔河比賽,往往是在初期的較量之后各得其所。電影院觀眾近年來大量回流,星巴克的增長速度讓速溶咖啡生產商望塵莫及,個人化的音樂播放設備不斷涌現從來也沒有讓音樂廳關門大吉。就像家庭廚房、餐廳從來也沒有對餐飲業構成威脅,有些看似具有強烈競爭關系的產品和服務其實并沒有競爭關系,盲目的恐懼讓我們看不到它們之間的價值主張其實是錯位的。

關鍵在于,當一種新業態出現的時候,傳統的業態能否找到可以回旋和避讓的空間,重新定義自身的業務內涵和價值主張,成功實現戰略性轉身,而不是慌亂中痛失良機。

機械手表沒有因為電子手表的出現而消失,原因在于人的消費需求是多維而非單維的——功能性消費之外,還有體驗性消費和符號性消費,而且后兩種消費的定價模式是“情感定價”,這種不遵守“性價比”規律的定價模式讓企業具有彈性巨大的贏利空間。

數字化能改變一切,但不能消滅一切。非白即黑的思維暴政只適用于浮夸的宣言,與商業的真問題漠不相關。傳統零售終端的出路既不在脫胎換骨,也不在抱殘守缺,而在于新與舊之間被忽略的也許相當巨大的隱性空間。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