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了燈后的我們,必定是下圖的樣子,側著身子,雙手捧在手機,漆黑的夜里,只有我們面前亮著手機的光,我這樣,你也這樣。。。
轉眼,又到寒假了,坐了一天的車,幾個小時的大巴從大城市回到我的小農村,一路顛簸,終于到了家門口,天隨之也黑了。吃完飯洗完澡,就早早的躺著床上,顛簸了一天,感覺這個人很累,想早早休息,明天起個早,去看看日出看看大海,呼吸點新鮮空氣,回歸大自然。想象很豐滿,可現實很骨感,剛閉上的眼,被手機的振動喚醒了。原來是朋友發信息詢問到家沒,回家太忙,一時忘記報平安,朋友這么關心我,我應該及時回人家,順便發個我到家的朋友圈吧。
“咚,咚,咚”家里古典的時鐘敲響,抬頭一看,已經晚上10點了,呃,死了,還想早睡呢,明天又起不來的節奏了。“我困了,明天聊”趕緊回了朋友,放下手機閉眼睡覺。一分一秒過去了,還沒睡著。“怎么辦,睡不著,明天起不來啊。不行,得調個鬧鐘啊。”
又睜眼,拿起手機調了早上5點了鬧鐘,然后順手打開微信,咦,有人評論我朋友圈,回一下,然后又刷起了朋友圈。看看A朋友動態,在其底下回復,“你也回家啦?”;B朋友出省旅游了,必須點個贊的;C朋友分享了一首歌,聽一聽;喜歡的公眾號又出新文章了,好像也挺好看,點開看看。。。坐一天車的疲倦漸漸沒了,抬頭一看手機右上角顯示了00:00了,真的該睡覺了,又熬夜了,皮膚又差了,不能再玩手機了。于是開了飛行模式,放到一邊去充電。
閉上眼,努力的想睡著,可是輾轉反側,怎么也睡不著,腦袋里都是看看看過的朋友圈,和朋友的聊天,時不時還幻聽幻想朋友發來微信,動不動想看看有沒有人評論我朋友圈,然后說服自己,手機已經關飛行了,明天再看,挺晚了,然后繼續輾轉難眠。
不出所料,第二天又睡到自然醒,早早的鬧鐘早就被關掉了,最晚的計劃也全都泡湯。回家第一天這樣,第二天也一樣,第三,第四。。。然后整個寒假都活成了一個樣,白天睡到自然醒,起來玩手機,晚上不想睡,已經玩手機。本打算寒假陪家人去玩,寒假打算完成一份作業,打算看完大冰的一本書,打算學會尤克里里,打算早睡早起,計劃中,還有很多很多,結果,時間都讓給了手機。。。
不知從合適開始,我們都輸給了手機,短短的幾十年生命,一大部分給手機奴隸了。不止是我們90后,00后,連80后也躲不過,我們教會了父母親玩微信,本意是讓他們與時俱進,能和我們用微信聊天,視頻,消遣。可實際上,微信視頻,語音依舊少的可憐,可是他們也學會了刷朋友圈,深夜里,躺著,側著身,玩手機。曾幾何時,我們的皮膚越來越差,因為手機藍光,褪黑素分泌越來越少,入眠越來越難。晚上我們動若脫兔,白天的我們靜若處子,臉上掛著兩個黑眼圈,整天抱著手機,從早,到晚。
晚上多了一句名言: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和死,是我在你面前,你確在玩手機。回想5年前,剛入高中的我是沒有手機,沒有qq更別說微信朋友圈,我們的娛樂就是學習之余和朋友八卦一下,聊聊天,逗逗你逗逗我,現在的我們,課余都是抱著手機,就算前后桌,我們也是在微信里聊天;10年前的小孩子,消遣是跳跳皮筋,玩玩小游戲,打打鬧,嘻嘻哈哈,無比快樂,現在的小孩子,保證iPad,iPhone,玩著手游;15年前的寒假期,一家人圍著打火鍋,難得的聚餐,你說我笑,其樂融融,現在的聚餐,拍照發朋友圈,左手筷子,右手手機,嘴里吃著東西隨便應付著爺爺奶奶的問話。
前陣子看了個廣告,新年即將來臨,一個奶奶給孫子打電話:“孩子,奶奶家里今年裝了網線,買了電腦,你今年和爸爸媽媽就今年來奶奶家過一次年吧?”語氣何其卑微,近乎于求著孫子來。這個廣告,不就是現在社會的現狀嗎?
摸著變差的皮膚,碼著這篇文章,本打算11點入睡,轉眼間又00:30了,這是我的現狀,也是你們的現狀,想想,何其悲哀,無法談論,批判什么,因為我也是其中之一,我們都近乎成了手機的奴隸,可初衷,發明這個,不是為了方便我們的工具嗎?可現在其實帶來的,壞處遠遠大于好處。如同一百多年前的鴉片,難以自拔。
末了,夜色撩人,看這篇文章的朋友,如果你說:“我想早睡,可輾轉難眠,睡不著啊!”那請您關機,把手機放在離床遠遠的地方,躺在床上,幻想的一天美好與不美好,想想一天你有沒有經歷什么,24小時,你浪費了多少,相信很快,你會安然入眠的。
晚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