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華早報》消息,就在4月5日,曾經寫出過《尋秦記》和《大唐雙龍傳》而享譽大陸的香港作家黃易,因為中風不治,在醫院病逝。
這個消息讓很多人感到唏噓。
有人說,黃易是在金庸、古龍、梁羽生之后,填補武俠衰落期的一位新派宗師,他的的作品,承上啟下。
傳承了老一代武俠作家的俠客江湖的想象,以及人情冷暖的解剖。
也以奔突的姿勢,從玄幻、穿越等新的維度,開創了新的通俗武俠寫作的范式,為后來網絡文學世界里的玄幻穿越小說,樹立了最基本的套路。
包括敘事語態、人物塑造、情節沖突轉折甚至想象力的維度。
尤其是他的《尋秦記》,幾乎可以看做是后來網絡穿越小說的開山之作。
很多中國內地的讀者,更多是在1994年TVB翻拍的電視劇版《尋秦記》,見識了這位新武俠宗師的想象力和呈現歷史真實和虛構的本領。
1989年,黃易37歲,他辭去香港藝術館助理館長的高薪職務,選擇回到大嶼山。
在那里,他開始專心寫作。
當時有記者去采訪他,以為他是看破紅塵,選擇隱居遁世,后來他解釋說,其實不然。
他并不是在隱居,并沒有厭倦紅塵,而只是喜歡安靜,能專心寫寫書,將自己對紅塵俗世的觀察和思考,用武俠、玄幻的故事,呈現出來。
他看起來的隱居,其實是讓自己獲得了一個旁觀者的清醒罷了。
黃易本名黃祖強,因為其十分熱衷于玄學、《易經》等,所以給自己改了個這樣的名字。
這也成為他為創建虛構世界的立下的一個旗幟。
在他的小說里,那些闖蕩江湖的俠客男女,或多或少的會糾纏于某種玄學的辯論之中,那其實也是作者對自己的人生理念的某種寄托。
就像金庸喜歡在武俠里探討儒釋道,古龍更愿意在點殺爭斗中流露自己的文藝浪漫情節,對于黃易,玄學哲辯也成為他區別于其他武俠小說的最大的標簽。
在那之前,他是專攻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家,偶爾利用閑余時間,寫點小說,滿足自己的文字欲。
在那個大嶼山的幽靜大宅里,黃易就像個閉關修煉的俠客,在90年代一出手,就瞬間走紅兩岸三地。
他在1991年成立自己的出版公司,陸續推出了《覆雨翻云》、《大劍師傳奇》、《時空浪族》、《星際浪子》、《尋秦記》、《破碎虛空》、《超級戰士》、《大唐雙龍傳》等小說。
其中,他個人最滿意的,是《尋秦記》,《大唐雙龍傳》,《覆雨翻云》和《破碎虛空》。而這四部里,有三部被相繼改編成TVB劇集,收視長虹。
他便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玄幻武俠一代宗師的加冕之路了。
一代宗師的名號,是喜歡他的讀者,送給他的,凡事總有兩面,也有人覺得,黃易擔不起這樣的榮耀稱謂。
贊賞他的人,覺得他的書優點爆棚。
比如網友苦瓜爺說:“黃易的小說非常長,人物非常多,江湖非常巨大,情節線起伏不多,但錯綜復雜,紛爭迭起非常有江湖味。文筆不優雅,詞匯量少,但很能營造氣勢和氣氛。”
比如網友白醉評論說:“黃易打造的故事盡量避開江湖恩怨高發期的宋、明、清三代,回到戰國、南北朝、隋唐等更久遠的時代。純討巧么?不然。大力降低儒教對江湖的影響,甚至是黃易作品的一大追求。……有意在‘大一統’思想君臨天下之前,普及諸子百家的觀點,以便看到古中國出現另一種社會模式的可能。”
這一點似乎暗合了當時的香港社會大環境,90年代開始,香港人的不安情緒逐漸升溫,對絕對的權力有某種懼怕,也形成了一批離港潮,即便留下的人,也在思考,未來會怎么樣,而也是在這個時候,香港的娛樂業開始繁盛,人們更多沉浸于流行文化之中,緩解內心的焦灼。而黃易的玄幻和武俠的綜合寫作,也讓年輕人獲得某種心理的慰藉和情緒的釋放。
而反對或者質疑的陣營里,大致的理由也有兩點:
1、太咸濕。
無論是《尋秦記》還是《大唐雙龍記》這樣的名篇,都逃不過這個俗套。
尤其是在小說開篇的章節,角色之間,一言不合就滾床單。
但那些描寫,又讓人看了沒有美感,性的細節很足,但情色的味道卻寡然,這一點跟金庸的恰好相反。
金庸的小說里,俠客男女闖蕩江湖時,情愫之間,是很撩人的,有情色的人性美感,也是對人物性格的塑造,命運情節的走勢,有某種暗示或者影響的。
而黃易的描寫,有不少橋段,似乎為了咸濕而咸濕,為了赤裸而赤裸,感官上很重口味,但于情節塑造有些游離。
似乎更像是報紙連載的風格,為了快速吸引更廣泛的讀者,走的下三路做法。
黃易在小說里高頻使用的“虎軀一震”等詞,也成為日后網絡世界里的傳奇話語詞匯。
2、太龐雜。
知乎網友親愛的狐貍說,黃易的小說像網游,開放式大地圖,一個大目標,不停地打怪,不停地升級,前后太多場景、事件,就算妙筆生花場場不同,讀者面對超出閱讀限度的冗雜情節,也要看累看煩了。
而所有的沖突,很流暢,很刺激,但卻耐不住回味,經不起細看。
看到一位網友的評價,很有道理,他說:“黃易的小說,像港式奶茶,有一點曖昧,但細讀也沒什么。而金庸的小說,更像是廣式燒臘,非老師傅做不得的味道。”
如今斯人已逝,但關于他的傳說,以及其作品的爭論,還將持續很多年。
無論如何,他和他的小說,早已是我們回顧歷史,緬懷一代人青春記憶時,不可能繞過的一塊碑石。
而所有的成敗是非,或許對于黃易來說,正如他在《尋秦記》里,借項少龍的口澆了自己的心中塊壘:
琴清皺眉道:“夫君大人在想什么呢!”
項少龍忽地哈哈大笑道:“我想通了。”
腺翼的聲音傳過來道:“三弟想通了什么呢?”
項少龍奮然道:“項寶兒以后就是項羽。”
眾人齊聲失笑。
紀嫣然一臉惑道,“這也須想通或不想通的嗎?”
項少龍從以背后湊前香了她的粉臉一口,笑道:“我想通的是成又如何,敗又如何。成功失敗根本無關重要,只要能轟轟烈烈的活過,在歷史上留下千古不滅的美名。便不負此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