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近來的學習,我意識到一個問題,就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都源于思維方式的不同。
表面看起來大家都差不多,但所做出的成績就是差很多,原因就是人頭腦中的意識就是那么不同,頭腦中的思維方式就是相差很遠。
比如有的人在一些事情的刺激下瞬間暴跳如雷,憤怒的情緒占據了理智,在不計后果或者根本想不到后果的情況下留下終身遺憾。
但另一些人在同樣的情境下雖然也憤怒異常,但很快他就意識到自己情緒的激烈變化,緊接著會去反問自己為什么如此生氣?意識到自己生氣的真實原因后又會反問自己,生氣對自己有益還是有害?有害的話,應如何轉移自己的憤怒?有意的話應如何正確的表達?
看似很復雜的思維過程,其實只是一瞬間發生的,這就是擁有不同思維體系的人的不同的思維方式。
同樣,一些人安于平淡,不想再去拼搏奮斗,因為他們認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去折騰,不過是徒勞無益,而且還會付出很多的金錢和時間的代價,還不如保持現狀。
但另一些人不相信努力沒有回報,雖然有些事情并非自己努力就可以得到,但是自己努力過,總會好過不去努力,因為你付出的時間和金錢都會在未來得到回報。所以這些愛折騰的人活得更有意義,更有希望,結果也通常好于之前的那些人。
所有的這些不同,都源于人的思維方式的不同,或許應該說錯誤的事情都源于不同的錯誤原因,但任何正確的行為都源于正確的思維方式。
哥倫比亞商學院的 Heidi Grant Halvorson 博士在她的《成功:我們如何達成目標》一書中,基于 Carl Dweck ?的理論,將人們分為兩種:
表現型人格(Be-good Type):更關注當前的表現,常常因為害怕表現不好而直接放棄……
進取型人格(Be-better Type):更關注將來的結果,所以當前表現不佳并不影響他們繼續努力……
用笑來老師的話來說表現型人格就是“活在現在”的人,進取型人格才是“活在未來”的人。
由于兩種人的思維方式不同,導致這兩種人的關注點不同,前者更關注留給他人什么樣的形象,而不是自己究竟是什么樣的形象,而進取型人更注重自己內在的意識,更在意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所以表現型人更在意估值。而一個人只在意估值的時候,就會忘記價值,就會不由自主的去做那些提高估值的事,而不是去想辦法提高價值,但長期來看價值不增長,估值一定上不去,所以,一味的在意別人的看法到最后耽誤的是自己的成長。
正確的思維觀念如此重要,那我們應如何去建立正確的思維觀念?
經過兩個多月的堅持閱讀思考寫作,我覺得去重建自己的思維方式是完全可行的,雖然不是那么輕松容易,但的確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得到的。
一、擁有正確的觀念
正如若不去打開窗戶,那就看不到外面的風景,如果不知道何為正確的思維方式,那也就無從改變。
對照優秀的人的成長經歷時不僅應注重他所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要去嘗試理解別人在作出這些改變時的思維模式,以自己在那種情景下可能做出的反應來對比那些優秀的人的反應,找到差距,并尋找存在這些差距的根源,進而會發覺自己意識深處的一些并不正確的意識。
找出來試圖改變的確不容易,但這是重塑自我的必經之路,在找出差距并在頭腦中建立了足夠多的正確觀念后,你的思維模式、對事物的看法才會有很大的改變。
二、記錄你的思維過程
有時我們的頭腦并不那么清楚,對人對事的感覺模糊不清,或者有一些不正確也不自知。而思維上的事情別人無法給予幫助,所以自己不妨寫下自己的思維過程,寫下自己對某人某事的看法,將自己的態度觀點論據都落筆成字。
或許你不知從何寫起,這就是你思維混亂的結果,不用擔心,很多人剛開始都是這樣,我也不例外。先從小事寫起:比如你今天心情很不好,因為孩子就是不肯上學,而你上班又快要遲到了,所以你打了孩子,并強行送他上學了。這樣寫起也可以。那就好好想想為什么孩子不肯去上學?為什么孩子鬧了一會兒,你就快遲到了,你之前干嘛了?為什么他不上學你如此生氣?真的是因為孩子嗎?孩子被送走了,就能安心上好課嗎?你可能覺得很混亂,但我們的頭腦很懶,不愿意思考這些復雜的問題,所以用筆來幫你梳理吧,你會發現很多忽視了的問題。
三、堅持長期練習
思維方式不像是學騎自行車,一旦學會了,即使很久不騎,但是拿到自行車依然可以騎著走。正確的思維方式是需要長期刻意練習的,尤其是你本身的思維方式有偏差,慣性的原因使你更難擺脫原有思維方式的路徑時。
這注定是一件不容易改變的事,但如果能夠堅持用正確的觀念理解人事物,堅持用筆記錄自己的思維過程,去認識去反思去改變,那么這種思維的改變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
漫長且艱辛的學習之路,或許會讓你焦慮讓你望而生畏,讓你失去耐心,那么送給你一條錦囊:
我們要比別人更有耐心,我們想要改變的不是現在的自己,而是將來的自己,因為我們都是活在未來的人--李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