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類的加載機制(類加載和初始化順序)

Java類加載機制中最重要的就是程序初始化過程,其中包含了靜態資源,非靜態資源,父類子類,構造方法之間的執行順序。這類知識經常會出現在面試題中,如果沒有搞清楚其原理,在復雜的開源設計中可能無法梳理其業務流程,是java程序員進階的阻礙。

首先通過一個例子來分析java代碼的執行順序:

    public class CodeBlockForJava extends BaseCodeBlock {
        {
            System.out.println("這里是子類的普通代碼塊");
        }
        public CodeBlockForJava() {
            System.out.println("這里是子類的構造方法");
        }
        @Override
        public void msg() {
              System.out.println("這里是子類的普通方法");
        }

        public static void msg2() {
            System.out.println("這里是子類的靜態方法");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這里是子類的靜態代碼塊");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aseCodeBlock bcb = new CodeBlockForJava();
            bcb.msg();
        }
        Other o = new Other();
    }

    class BaseCodeBlock {

        public BaseCodeBlock() {
            System.out.println("這里是父類的構造方法");
        }

        public void msg() {
            System.out.println("這里是父類的普通方法");
        }

        public static void msg2() {
            System.out.println("這里是父類的靜態方法");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這里是父類的靜態代碼塊");
        }

        Other2 o2 = new Other2();

        {
            System.out.println("這里是父類的普通代碼塊");
        }
    }

    class Other {
        Other() {
            System.out.println("初始化子類的屬性值");
        }
    }

    class Other2 {
        Other2() {
            System.out.println("初始化父類的屬性值");
        }
    }

這個例子比較簡單,在運行代碼之前分析一下:帶有static關鍵字的代碼塊應該是最先執行,其次是非static關鍵字的代碼塊以及類的屬性(Fields),最后是構造方法。帶上父子類的關系后,上面的運行結果為:

    這里是父類的靜態代碼塊
    這里是子類的靜態代碼塊
    初始化父類的屬性值
    這里是父類的普通代碼塊
    這里是父類的構造方法
    這里是子類的普通代碼塊
    初始化子類的屬性值
    這里是子類的構造方法
    這里是子類的普通方法

注意的是類的屬性與非靜態代碼塊的執行級別是一樣的,誰先執行取決于書寫的先后順序。
結論1:父類的靜態代碼塊->子類的靜態代碼塊->初始化父類的屬性值/父類的普通代碼塊(自上而下的順序排列)->父類的構造方法->初始化子類的屬性值/子類的普通代碼塊(自上而下的順序排列)->子類的構造方法。
注:構造函數最后執行。

上面的例子只是小試牛刀,接下來再看一個比較復雜的例子:

    public class ClassloadSort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ingleton.getInstance();
            System.out.println("Singleton value1:" + Singleton.value1);
            System.out.println("Singleton value2:" + Singleton.value2);
    
            Singleton2.getInstance2();
            System.out.println("Singleton2 value1:" + Singleton2.value1);
            System.out.println("Singleton2 value2:" + Singleton2.value2);
        }
    }
    
    class Singleton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Singleton.value1 + "\t" + Singleton.value2 + "\t" + Singleton.singleton);
            //System.out.println(Singleton.value1 + "\t" + Singleton.value2);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singleton = new Singleton();
        public static int value1 = 5;
        public static int value2 = 3;
    
        private Singleton() {
            value1++;
            value2++;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return singleton;
        }

        int count = 10;

        {
            System.out.println("count = " + count);
        }
    }
    
    class Singleton2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Singleton2.value1 + "\t" + Singleton2.value2 + "\t" + Singleton2.singleton2);
        }

        public static int value1 = 5;
        public static int value2 = 3;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2 singleton2 = new Singleton2();
        private String sign;

        int count = 20;
        {
            System.out.println("count = " + count);
        }

        private Singleton2() {
            value1++;
            value2++;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2 getInstance2() {
            return singleton2;
        }
    }

這個用例相比第一個,知識點更深了一層。如果你用結論1是沒法分析出正確答案的,但這并不代表結論1就是錯誤的。
運行結果:

    Singleton value1:5
    Singleton value2:3

    Singleton2 value1:6
    Singleton2 value2:4

Singleton中的value1,value2并沒有受到構造方法中自加操作的影響。然而Singleton2中的代碼也相同,為什么執行出來的效果就不一樣呢?
要想知道原因,必須先搞清楚Java類加載中具體做了些什么。

JAVA類的加載機制
Java類加載分為5個過程,分別為:加載,連接(驗證,準備,解析),初始化,使用,卸載。

  1. 加載
    加載主要是將.class文件(也可以是zip包)通過二進制字節流讀入到JVM中。 在加載階段,JVM需要完成3件事:
    1)通過classloader在classpath中獲取XXX.class文件,將其以二進制流的形式讀入內存。
    2)將字節流所代表的靜態存儲結構轉化為方法區的運行時數據結構;
    3)在內存中生成一個該類的java.lang.Class對象,作為方法區這個類的各種數據的訪問入口。

2.1. 驗證
主要確保加載進來的字節流符合JVM規范。驗證階段會完成以下4個階段的檢驗動作:
1)文件格式驗證
2)元數據驗證(是否符合Java語言規范)
3)字節碼驗證(確定程序語義合法,符合邏輯)
4)符號引用驗證(確保下一步的解析能正常執行)
2.2. 準備
準備是連接階段的第二步,主要為靜態變量在方法區分配內存,并設置默認初始值。
2.3. 解析
解析是連接階段的第三步,是虛擬機將常量池內的符號引用替換為直接引用的過程。

  1. 初始化
    初始化階段是類加載過程的最后一步,主要是根據程序中的賦值語句主動為類變量賦值。
    當有繼承關系時,先初始化父類再初始化子類,所以創建一個子類時其實內存中存在兩個對象實例。
    注:如果類的繼承關系過長,單從類初始化角度考慮,這種設計不太可取。原因我想你已經猜到了。
    通常建議的類繼承關系最多不超過三層,即父-子-孫。某些特殊的應用場景中可能會加到4層,但就此打住,第4層已經有代碼設計上的弊端了。

  2. 使用
    程序之間的相互調用。

  3. 卸載
    即銷毀一個對象,一般情況下中有JVM垃圾回收器完成。代碼層面的銷毀只是將引用置為null。

通過上面的整體介紹后,再來看Singleton2.getInstance()的執行分析:
1)類的加載。運行Singleton2.getInstance(),JVM在首次并沒有發現Singleton類的相關信息。所以通過classloader將Singleton.class文件加載到內存中。
2)類的驗證。略
3)類的準備。將Singleton2中的靜態資源轉化到方法區。value1,value2,singleton在方法區被聲明分別初始為0,0,null。
4)類的解析。略(將常量池內的符號引用替換為直接引用的過程)
5)類的初始化。執行靜態屬性的賦值操作。按照順序先是value1 = 5,value2 = 3,接下來是private static Singleton2 singleton2 = new Singleton2();
這是個創建對象操作,根據 結論1 在執行Singleton2的構造方法之前,先去執行static資源和非static資源。但由于value1,value2已經被初始化過,所以接下來執行的是非static的資源,最后是Singleton2的構造方法:value1++;value2++。
所以Singleton2結果是6和4。

以上除了搞清楚執行順序外,還有一個重點->結論2:靜態資源在類的初始化中只會執行一次。不要與第3個步驟混淆。

有了以上的這個結論,再來看Singleton.getInstance()的執行分析:
1)類的加載。將Singleton類加載到內存中。
2)類的驗證。略
3)類的準備。將Singleton2的靜態資源轉化到方法區。
4)類的解析。略(將常量池內的符號引用替換為直接引用的過程)
5)類的初始化。執行靜態屬性的賦值操作。按照順序先是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singleton = new Singleton(),根據 結論1結論2,value1和value2不會在此層執行賦值操作。所以singleton對象中的value1,value2只是在0的基礎上進行了++操作。此時singleton對象中的value1=1,value2=1。
然后, public static int value1 = 5; public static int value2 = 3; 這兩行代碼才是真的執行了賦值操作。所以最后的結果:5和3。
如果執行的是public static int value1; public static int value2;結果又會是多少?結果: 1和1。

注:為什么 Singleton singleton = new Singleton()不會對value1,value2進行賦值操作?因為static變量的賦值在類的初始化中只會做一次。
程序在執行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singleton = new Singleton()時,已經是對Singleton類的static變量進行賦值操作了。這里new Singleton()是一個特殊的賦值,類似于遞歸里層,外層已經是賦值操作了,所以里層會自動過濾static變量的賦值操作。但非static的變量依然會被賦值。

結論3:在結論2的基礎上,非靜態資源會隨對象的創建而執行初始化。每創建一個對象,執行一次初始化。

掌握結論1,2,3基本對java類中程序執行的順序了如指掌。這還不夠,ClassLoader還沒有介紹呢。

類加載器

JVM提供了以下3種系統的類加載器:

  • 啟動類加載器(Bootstrap ClassLoader):最頂層的類加載器,負責加載 JAVA_HOME\lib 目錄中的,或通過-Xbootclasspath參數指定路徑中的,且被虛擬機認可(按文件名識別,如rt.jar)的類。
  • 擴展類加載器(Extension ClassLoader):負責加載 JAVA_HOME\lib\ext 目錄中的,或通過java.ext.dirs系統變量指定路徑中的類庫。
  • 應用程序類加載器(Application ClassLoader):也叫做系統類加載器,可以通過getSystemClassLoader()獲取,負責加載用戶路徑(classpath)上的類庫。如果沒有自定義類加載器,一般這個就是默認的類加載器。

這3種類加載器先了解一下是什么即可,由于篇幅和主題限制,類加載器將會在下篇文件詳細介紹。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