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這樣過去了,想著明天嘴里開始說的都是2017年的事,突然覺得2015年仿佛已經離我們好遠。就這樣,要開始和2016年說再見了。
有人說,為什么現在的時間似乎過得越來越快了?有人答,那是因為剩下的時光,一年比一年更珍貴啊。人長大,終歸是好的,有了更多自我掌控的能力,自由選擇的機會,以及能遇到更多的人和經歷更多的事......對于人生信條就是“生命即體驗”的我來說,這些都是極好的。當然,相遇總是美好的,但別離的情緒總是復雜的。我們對相遇更加習以為常,尤其對身處一線城市的人來說,每天處理大量的信息,遇到各類的人,經手各項的事務仿佛就是現代人正常的節奏,但靜下來想想,有相遇即有別離,我們對已經逝去的人和事又有多少在意?我們總是自然而然的相遇,卻又真正對多少逝去的年華和故人好好的說——“再見”......
別離是需要練習的,這話對應起來,就是那句“人生,還是需要一些儀式感”的。試著練習鄭重地和過去道別,是幫助我們在人生的關鍵時期,重新審視自己走過的路,在轉身規劃未來的方向時,我們更知道要避開哪些岔道;試著練習鄭重地和逝去的人道別,是提醒我們曾經擁有過什么,那些陪過我們的人終究是我們的財富,他們的出現總會給我們一些溫暖,一些警醒,一些反思,在轉身遇到更多人時,我們更知道如何處理自己與世界的關系;試著練習鄭重地和發生的事道別,是讓我們給自己一個原諒自己的機會,人生的劇本終究不能重來,但發生過的終究有他發生的意義,放下負累才能輕裝前行。
儀式感是生活的變速器,太多了忙亂,但要是一點也沒有,未免也會把日子過成了勻速直線運動,豈不是無聊透頂。于是,站在辭舊迎新的分岔口,好好的和逝去的2016道別,也變得意義非凡起來。
和物道別,讓我更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
2016年,某人說我達到了住房的巔峰,略有夸張,但也不失準確。一個人住了一個兩層的小復式,樓下超市,商場,公園,車站一應俱全,甚至過馬路還有一個醫院,去公司也就三站的距離,走路還是打車完全看心情。再加上終于可以一個人住,生活節奏完全由自己掌握,生活的幸福指數也是陡然上升。
當然,當把日子過成生活時,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東西會越來越多。生活必須的,避免麻煩要囤點的,給生活能增加一些情趣的都成為了待買清單上的項目。明顯的差別就是剛來時,房東留下的一大面儲物柜總是顯得空嘮嘮的,但是一年后就會發現東西多到有點放不下。于是,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購物行為,開始要“斷舍離”。
“斷舍離”其實說起來很多人都不陌生,但真正理解以及實施的好也要在不斷踐行的過程中去體會他其中的奧妙。
斷: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沒必要的東西,或者可以用家里已有的其他東西代替的物品就不要買,可買可不買擔心以備不時之需的,就盡量不買或者少買。我今年買的最多的是各種生活用品,幾本沒買的,就是衣服。總結下來,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里平時穿的衣服除了在衣柜方便拿取外,換季儲存的衣服都放在客廳四個大儲物箱里,每天走來走去都看到那四個箱子,潛意識里總在跟自己說——“你衣服已經夠多了!你衣服已經夠多了!稍微搭配一下就有很多不同的風格了,不要再買了!”想想很多時候,沖動消費其實是因為不知道我們的庫存,如果能好好的做好收納工作,其實也能避免家里堆滿積壓的“垃圾”。
舍:就是舍棄多余的廢物——多扔或者多送。如果家里定期會清理的話,就會發現女性在男性看來總會留一些“垃圾”在家里,比如可能某天會用到的罐子,袋子,總覺得哪天說不定會穿上的衣服,鞋子以及冰箱里不知不覺過期的“山珍海味”。于是,我會逼自己定期找家里的一個角落,看看有什么能盡快用的,盡快仍的或者盡快送的。對于“用、扔、送”這三個詞,我最不建議的就是扔,不僅浪費,而且不環保,其實除了過期的食物外,我們有很多渠道可以處理掉我們需要舍棄的物件,比如二手交易平臺,衣物/圖書助捐渠道或者朋友之間的二手物品交換沙龍都可以讓我們的寶貝發揮真正的用處。當然,有些不方便送人自己又不想留的東西,我一般會處理干凈后用干凈的袋子放到公共垃圾桶外,有時候需要他們的人可能就在我們的身邊。
離:我認為其實是三者中的最高境界,即脫離對物品的迷戀,不執迷于物欲。簡單來說,當你占有物品的同時,物品也在占有你。我們買什么,用什么,丟棄什么,其實都取決于你對待自己和資源的心智模式。這些買回來的物品,本質上就是你時間,空間上的容器。
“斷舍離”表層上是一套關于家庭物品的整理術,實質上提高一個維度,可以把他看成是一種日常的思維模式的修煉。通過收拾東西,歸納整理后與過去的東西用合適的方式告別,觀察和修煉自己的心智模式。通過這種踐行的過程,告別的過程,逐漸是在清理著自己:是在執著過去,逃避現實還是在擔憂未來。
通過外向整理,引發內在改變。
和事告別,讓我更清楚自己的天賦與才干
我從2014年正式接觸職業生涯規劃這個領域后,對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模型或者說是練習就是“成就事件”分析。第一次接觸這個練習的時候,我發現活了20多歲,要我說一件小有成就的事情是那么難,感覺自己的人生真是平淡無奇透了。即便后來硬著頭皮說了幾個,自己都記得當時心里覺得是多么的牽強。當時心里的OS就是,“這有什么好說的呢,不是很正常的事么?別人聽起來是不是也覺得沒什么特別的?”
課程在三天后如期結束了,這件事卻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又不是一個傻子,做一件有成就感的事真有那么難么?于是,真正的自我審視應該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成就事件”分析的目的,在于透過過往已發生的事情,找到來訪者的優勢。很多人剛開始接觸這個練習的時候都會覺得很難進行,一方面是對過去已發生的事情很少及時的回顧及反思,突然要說起時會腦袋一懵。另一方面,我們做成了某些事有時有偶然的成分,但也勢必有必然的因素,這些必然的因素就關系到我們每個人內核的價值。
回顧2016年個人的成就事件,總結下來就是兩件:
1.從傳統培訓管理的體系轉型到互聯網在線教育的運營模式,并順利完成了第一年的平穩過渡。
這里面我看到了快速接受&理解新事物,快速學習,快速轉化實踐,抵抗壓力,新環境生存力&適應力等多方面的特質。
——過渡的一年雖是辛苦的,但好在不痛苦。
2.在一個全新的城市,沒有資源的領域,用一個沒有團隊組建經驗的我搭建了一個大家都樂于在一起共事的團隊。
這里面我看到了人員的特質的把控,篩選人員時的判斷與果決,團隊目標的管理,團隊氛圍的營造,團隊成員的特質培養等方面的特質。
——人來人往的一年雖是心累的,但好在也是欣慰的。
這一年的事業是新的開始,雖然充滿了挑戰,也有很多需要繼續努力的地方。但回顧過往這一年,我終究還是要對自己說一句——努力沒有白費,2016值得為自己比個贊!
當然,現在讓我再說自己的成就事件,會是一件so easy 的事情,除開這兩件,此刻腦海里還有許多值得自我肯定的事情。或許,這就是告別的意義,在我開啟新的旅程之前,我需要先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
和人告別,讓我更懂得珍惜每一個當下
這一部分放到最后,其實提筆的心情是百感交集的。因為這個告別來的太突然,規模也有些太大,此刻的心情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自己養大的孩子突然養不起了,接著分別會送到不同的人家開始新的人生。對于一個經常今天想不起昨天發生了什么的人來說,這個團隊經歷的每一個人,似乎都讓我記憶猶新。人來人往,吵吵鬧鬧后成為了今天的模樣,最舒服的模樣。
別離也未免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不是因為別離,我們怎么會知道彼此在一起是那么的開心,遇到事情時彼此又真正能想到一塊,在一起的日子又是那么匆匆易逝......或許工作本身就是一個赤裸裸的商業行為,摻雜太多感情是不必要的,但有多少感情能持續多久也是講緣分的。或許這個結果很多人都曾預料到,說完全不能接受是不真實的,但來的這么快這么突然卻是每個人都需要時間消化的。
對于別離的人,說的最多的是感謝,最想說的也是感謝。人生的經驗固然重要,但更寶貴的卻是那些重要的經歷,那些在經歷中出現的人。因為你們,給了我支持和動力,給了我陪伴與分擔,給了我理解和快樂,這些感受都將是我2016年最大的財富,讓我能更堅定的邁向新的2017。
因為總有人出差的緣故,很難聚的齊所有人,我們的合照其實并不多。很喜歡這張照片,甚至當我仔細看每一個人表情的時候都會有鼻頭一酸的感慨,因為我能從大家的眼神里,表情中看到一些發自內心的東西,一些最寶貴的東西。
如果要對2016和2017分別說一句話,我最想說的是:
2016,感恩遇到大家!
2017,希望大家都過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