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 :銘記的不是仇恨,而是戰爭的恐怖


片名“敦刻爾克”被劃分成了三段顏色,天藍色,深藍色和橘色,指代著電影中的天空,大海,陸地,三種空間相連的畫面。

其中一張海報

注:原文說的就是橘色(orange),我也不懂為啥,明明就是白色嘛,后來好友告訴我這是因為戰火,然后滿臉血跡,落日霞光帶來的橘色!

今天和好友一起去看了電影《敦刻爾克》,整個vip被我們倆包了。

看完了之后,好友說:“先讓我靜一靜,我現在整個腦子里還是那些聲音:炮彈轟炸,飛機引擎的轟鳴,近在耳邊;士兵溺水,我簡直要跟著窒息了。”

確實,奧斯卡配樂大師漢斯·季默的配樂存在感極強,貫穿全片。尤其是IMAX版(全片有70%以上是用IMAX拍攝的),視聽體驗逼真而強大,感官也被放大。臺詞極少,敘事都交給畫面和配樂,片長僅107分鐘。

“影片改編自二戰時的真實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原本英國政府計劃營救3萬人,最終轉移了33萬人。”

結局我們都從歷史上知道了,那么怎么營救呢?

影片將時間線打亂,海陸空三線并行。

陸地的時間線,長達一周;
海上的時間線,為期一天;
空中的時間線,僅有一小時。

三條線最終交匯,還穿插了兩次交叉剪輯。


其實我還有把它分為另外三條線:

那對去敦刻爾克營救士兵的父子,代表了平民;

英國空軍和德國空軍,代表兩種對峙的立場,

英國陸軍,代表想要回家的士兵。

三條線有一個共同點。

選擇的切入點都是「無名氏」小人物。而不是英雄和領袖。他們也怕死,也恐慌;但也有勇氣充沛的時刻。一場歷史事件,幾十萬士兵。被濃縮成幾個小人物為代表的,不起眼的故事。

1.空軍視角是整片的亮點。

最深刻的兩幕場景:

1:獲救的飛行員面對陸軍士兵的質問:“你們空軍都TM去哪兒了?” 瞬間悲愴無語的眼神。

2:打下最后一架敵機,空油迫降德軍陣地、信號槍引燃機艙、銷毀機密文件,最終被俘的王牌飛行員(飛機玻璃旁的記號,可以看出他擊落了多少德國飛機),含淚送別燃燒的座駕(戰機是飛行員的榮譽與生命)。

沒有任何奇跡,沒有開掛的英雄,這里只有普通的人。他們有相同的無助和恐懼。


要說《戰狼2》和《敦刻爾克》的不同(個人觀點):一個還處于尋找民族自尊的上升期階段,個人英雄主義濃厚;一個已在探索個體在歷史洪流中的價值。

2.平民視角是仁愛

那對父子一直是我很欣賞的,他們救了那個飛機飛行員,可是那個飛行員堅持要轉向,在和兒子的爭執中,那個船上的助手受傷了,并且由于沒有受到及時的救治最終死亡。那個飛行員也一直很愧疚,但是當他問那個助手的情況時,那個兒子還是說“沒事。”我覺得那個父親的水平不是一般的高,始終對任何一個人都平等仁慈的對待,即使他的大兒子參軍三周后犧牲了,他也很積極地救助別人,因為在他心里,任何人,無論政治方向,都是珍貴的生命,正如他在和空軍爭執時說的那番話:

Where are we going?
-- Dunkirk.
我們要去哪?敦刻爾克。
-- You should be at home.
- There's no home if German cross the Channel.
你應該待在家里!
如果德國人穿過海峽,我們就沒有家了。



還有一幕印象深刻的是大軍撤回后在碼頭,一個盲人爺爺給大家發毯子,一邊說“干得好,干得好”,那個高地軍團的士兵忍不住折返沖他說,“我們只是逃生了!”,老人沉默了一秒,說道“這就足夠了。”

3.陸軍視角是人性

就是一群士兵在一艘船里,外面有人打中了船,船開始漏水。剛開始有人還提議上去看看,結果馬上有人答:“誰說的誰去。”誰都想回家,誰都怕死亡,展露無疑。


船開始滲進更多水以后,那個荷蘭人說要減輕重量,有人馬上提議把那個他們以為的德國間諜扔出去,雖然后來并不是間諜,而是他們的同盟法國人。但是這里我想說的是,面對生命的威脅,出去可能被槍打成馬蜂窩,難道就可以隨便扼殺一個人的生存權了嗎?僅僅因為是法國人或者德國人,不是本國人?我們都說人人平等,那么生命權更是首要的平等了。面對生命,渴求生命,絲毫不顧那個人曾經冒險努力也開過船門,救過險些遭遇溺水而亡的他們,人性的自私與殘忍,在這里赤裸裸地表露。

4.生命不息,戰斗不止

其實我看電影的時候一直在想他們好不容易才登上了船,自以為已經獲救,然而一次的飛機投彈,讓船下沉,他們不得不繼續求生找船,一次又一次,求生的意志是多么強烈啊。


當你覺得你可能會潰敗不能堅持下去的時候,你永遠不知道后面的路還有多少更艱難的路在等你。

為了活下來,要拼盡全力。生命本就不僅僅是為你自己。我們要戰斗到最后。我們要去法國戰斗。我們要在領海和大西洋上戰斗。我們要以高漲的信心和噴涌的力量去戰斗。

影片最后,那個士兵閱讀報紙說:”我們要不惜任何代價保衛我們的島嶼。我們要在海灘上戰斗,我們要在登陸點戰斗。我們要在田野里和街道上戰斗。我們要在山地戰斗,我們永不投降。”





拍攝戰爭電影,全世界的訴求都是一樣的:

銘記的不是仇恨,而是戰爭的恐怖;

紀念,是希望今后永遠與戰爭絕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