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信箱
清心:
我是之前關注到您想給您寫信咨詢的女生。
決定寫信后覺得有點茫然,因為我有很多想咨詢的細節,正想要寫下來卻覺得不值一提,但不寫又有時會很在意,所以只好決定想到什么寫什么。
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有心理問題,高中時在心理老師的幫助下做過一次,出來后閨蜜說我整個人都感覺不一樣了,不那么死氣沉沉了,之后還想去的時候不敢去了,因為和老師混的很熟,不太敢說出來了。(周圍人都認為我很開朗,不知道我內心這憂郁的一面)。
我覺得我總是被記憶中不好的事情影響,嚴重時特別煩躁,心情很不好,有時自己想到什么不好的事經常會甩甩頭想要把它甩出去,有時有用,有時會越想越糟。就特別苦惱。覺得自己沒辦法排解,一直以來的方法都是轉移注意力。所以越攢越多,很影響自己。
我有從網上找很多心理測試去做,答案都是焦慮壓力大,但我自己覺得問題不在這些。
那天做了一個測試是需不需要找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咨詢,答案是需要,我知道這些都應該半信半疑,但從高中到現在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有問題這件事還是讓我很在意。
想找專業的老師問問,看看到底需不需要做專業的咨詢。如果只是些小問題,那我自己想辦法排解,如果嚴重,再另想方法。
謝謝清心。
一個迷茫的女生
一個迷茫的女生:
你好。你說想到什么寫什么,這點很好,寫出來通常是你潛意識最想表達的事情。
你高中時候不敢繼續去找老師做咨詢,也是正常反應。因為你跟老師混得很熟,所以你們就很難建立很好的咨訪關系,你難以在咨詢室完全打開自己。這也是咨訪關系要避免雙重關系的原因。
關于你是否需要做專業的心理咨詢,我覺得是有必要的。
其實,我認為人人都有必要去做一下專業的心理咨詢。
在西方國家,心理咨詢是很普及的事情,但是在中國,見心理咨詢師仿佛成為一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情,每個人都可以大方承認自己身體出現哪些問題,也非常積極治療身體疾病,卻不敢承認自己心理出現哪些問題。
承認心理有問題,好像自己會被貼上傻子或神經病的標簽一樣。這是集體潛意識對于面對自己有心理問題的抗拒。
現在很多青少年心理機構,提供的明明是心理服務,服務介紹上卻只字不提“心理”兩個字,他們稱心理咨詢師為成長陪伴師,稱沙盤治療為沙盤推演課,稱心理團體輔導為情商課。
“心理”兩個字不能提,是為了迎合家長,因為家長不愿意接受自己孩子有心理問題的事實,于是大家包裝一下,把“心理”抹去。
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卻要披上一層皇帝的新衣,實在太滑稽了。
如果你身邊有那種用譏諷的口氣說“某某某,都去看心理醫生了”的朋友(很多中國人還是習慣叫心理醫生)。那么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這種朋友是最虛偽的,你大可不必理會。
曾奇峰說,正常人都有心理問題,有心理問題的人,說明是正常人。
作為正常人,我也每周去見心理咨詢師。在我咨詢師的陪伴下,我明白一件事,有些情結,必須要找專業人士來解決。否則,永遠只是在表面觸碰,表明的觸碰跟撓癢一樣,有時候反而越撓越癢。
你之所以會寫信過來,其實你很清楚,有些事情,多年以來你都未能解決,如今你也清楚自己并沒有能力一個人面對解決。
想要解決,就要面對,就要找方法,除非你永遠裝睡。
看上去,你并不想一直睡下去。現在有一個路徑可以去解決,你的顧慮是什么呢?
如果是覺得還要花錢,這就太好處理了,這個時代,用錢能解決的事情,不是最簡單的事情嗎?
而事實上,很多人會花很多錢在大餐上,在衣物上,卻不愿花點錢做心理咨詢。這背后有許多阻抗。也許,你可以覺察一下自己是否有阻抗。
如果你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創傷,或者真實的自己,那么,你內心彌散的憂郁,就很難消除。
做心理咨詢的過程,就是探索自己的過程,或者說剖析自己的過程。這個過程很溫暖,但也很殘忍。因為,你不得不面對自己一直逃避的真相,才能勇敢地做自己。
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做心理咨詢的原因,也是很多人在咨詢過程中突然終止的原因。因為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創傷,更沒有勇氣看到自己真實的內心。
而你,已經在走向勇敢,你知道自己值得擁有更多美好和喜悅。
雖然真相被一層層呈現的過程,你的情緒可能像過山車一樣,有很大的波動,但只要走過這段過程,你一定會收獲一個更美好的自己,是真實的自己。
敢于面對自己一切的人,都會收獲真正的平和與喜悅。
祝福你,加油。
清心
作者簡介:清心,心理咨詢師,心理講師,心理系自由撰稿人,簡書心理專題推薦作者,簡書伯樂。
如果你生活上,情感上有所困惑,可以客觀、詳細描述事件、困惑點及訴求點,以郵件的方式發給我,并接受清心在微信平臺公開回復,清心愿意為你免費解惑。不接受私信形式免費咨詢,謝謝理解。郵箱請見主頁介紹。也歡迎關注清心心理視角文集,清心親子育兒心理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