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態度不會影響你的行為。
心理學家愛德華?迪納和馬克?沃爾伯訪談了67所大學的學生,在調研中,他們真實的表達了自己的態度:考試中應該遵守規則。
迪納和沃爾伯讓華盛頓大學的學生猜一個字謎,說的是測智商,并且告訴他們,當屋里的鈴響的時候就停止猜謎。
在他們各自單獨做題的情況下,71%的學生在鈴響后繼續做題。
但如果,他們做題的時候,在他們面前放一面鏡子,或者播放錄有答題者自己說話聲音的錄音時,這兩種情況下,只有7%的學生作弊。
所以,你的態度不會影響你的行為,當我們開始思考自己的態度時,態度才會影響我們的行為。
也許你會說,這只是個案而已。那么以下這些已經經過驗證的觀點,是否能引起你的思考呢?
人們對于吸煙的態度,不會影響到他們吸煙的頻率;
人們對于廢品回收的態度,不能預測他們在廢品回收中的參與行為;
人們對于慈善和公益的態度,不能作為他們是否會擔任志愿者的判斷依據。
另外一個案例是在英國一所大學一間辦公室的茶水間進行的。多年來,這間辦公室的職員一直都是自掏腰包買茶或咖啡,他們把每杯茶水和咖啡的建議價格寫下來貼到墻上,上班時每次去接茶水或者咖啡時都會把相應的費用投到一個“誠實盒”里。
實驗開始的第一周,有人在價格表的上方貼了張圖片,圖片上是一雙眼睛,好像在盯著來接水的人。這一周,投進“誠實盒”的錢的平均值是70便士。
第二周,價格表的上方貼的圖片是鮮花,盒子中的錢的平均值少了15便士。
試驗進行著,這個趨勢也持續著,凡遇到有鮮花圖片的那一周,盒子里的錢數就會減少。從平均水平來看,“眼睛周”時盒子中的錢是“鮮花周”時的3倍。
顯然,引導我們做出行為反應的,不僅僅是我們內在的態度,還有我們面臨的情境。現在你相信自己也難逃同樣的模式了吧?
因為人們外在的表現受制于外部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并不能通過改變態度來改變行為。
美國學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茲(Ajzen)于1975年提出了TRA理論模型,這個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為前,會綜合各種信息來考慮自身行為的意義和后果。
比如說,你產生“我從下周開始晨跑”這個行為意向的前提條件有三個,分別是你的態度、主觀標準和控制感。
你的態度是:晨跑有助于身體健康。
你的主觀標準是:我周圍的朋友好像每天都在晨跑。
你的控制感是:每天晨跑應該是一件我能做到的事情。
當這三個因素都滿足的情況下,你就有了做這件事情的行為意向,而行為意向可以推測出你的行為。
簡單解釋一下TRA理論模型的這三個因素:
態度:對行為結果的認識以及價值的估計。
主觀標準:與普世價值觀保持一致、與他人意見和行為保持一致的動機水平。
控制感:對控制因素的認識,當個人認為自己掌握的資源越多、預期的障礙越少,控制感就會越強。
這三項因素,看似簡單,但卻會不知不覺、悄無聲息的影響到你的行為模式。
服裝零售商Syms的女裝標簽上通常會有三個價格:全國統一售價、本店售價、10天后的折扣價。有些女性顧客會為了追潮流而立即購買,有些女性顧客會10天之后再來購買。
消費者在購物時,如果有人已經替他做過比較了,通常情況下,他就不會自己去做比較了。那么這種定價方式,是如何運用TRA理論模型的呢?
那些立即購買的女性顧客,她們的行為模式背后是這樣的邏輯:
態度:我是一個別具慧眼、與時俱進的人。
主觀標準:當我穿上這件服裝走入……(XX地方)的時候,就會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因為這件服裝符合最新潮流。
控制感:雖然現在購買比10天后購買貴,但是我可以早買早穿。
那么10天后再來店里購買的女性顧客,她們的行為模式背后是另一種邏輯:
態度:既然10天之后購買的價格會比現在便宜一些,那么為什么要現在買呢?買東西就要買性價比最高。
主觀標準:有很多人都是我這樣的想法,所以10天之后這件衣服肯定還有貨。
控制感:10天之后再到這里來一趟也不麻煩,我完全能做到。
所以,我們的行為意向是由我們的態度、知覺到的社會標準、以及控制感共同決定的。
英國有一家超市Tesco,它會根據顧客的消費清單,預測顧客的需求,然后打出優惠券給到顧客。比如說,你在這家超市購買了一些嬰兒用品,那么它就會在你結賬的時候,給你打出一個嬰兒奶粉的優惠券;再比如說,你買了一些女性用品,它就會在你結賬的時候,給你打出一個護膚品的優惠券。
每次優惠券都是根據你的消費清單,隨機打印出來的,這是把大數據分析用到了極致的一個案例。那么,它是怎么運用TRA理論模型的呢?
顧客的態度:有了這樣的優惠券,購買這類商品就可以花費比以前更少的錢。
主觀標準:無論是誰,拿到這樣的優惠券,都會使用的。
控制感:這家超市離我家不遠,下次有這個需要的時候就可以來這里購買。
這三項因素滿足的情況下,人們就會產生行為意向,而行為意向,可以預測一個人的行為表現。
最后,峰回路轉。雖然說態度不會完完全全影響我們的行為,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態度和行為之間也會產生聯系。那么,在哪些情況下,可以根據態度來預測行為呢?
1、其他因素的影響最小化;
2、態度是針對具體行為的,比如對“換手機”的態度會影響到換手機的頻率;
3、強有力的態度能夠更好的預測行為,比如當你有使命感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