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人,87天,627英里。
這是英國作家喬伊斯·蕾秋的作品,書名叫《一個人的朝圣》。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哈羅德·弗萊老職員,六十歲,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銷售代表后默默退休。他跟隔閡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國的鄉間,生活平靜。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來自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癥,寫信告別。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后,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在這87天里,哈羅德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當初看到書的介紹時,其實就猜到了結局,只是很佩服哈羅德的勇氣與堅持。因為在中國,60歲的大爺,大多數常態不是帶孫子,就是在等著帶孫子的路上,一輩子的操勞就是等著自己的子女付出。年輕的時候掙錢忙工作,供子女讀書,即使做得不愿的事,但是想著能給自己的孩子營造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硬著頭皮也上,忙忙碌碌一輩子,終于等到可以輕松下來忙自己的事的時候,早就忘了自己要干嘛了,于是又眼巴巴的等著子女結婚,等著給他們帶孩子,幫他們減輕負擔。。
今年我爸已經50了,我雖然已經工作了,可說到底依然生活在他們的羽翼之下。當初考大學的時候,本想著考一所離家遠的城市,無奈最后連省都沒出,好不容易大學畢業了,想著出去工作,結果,已經在現在基本在家鄉扎根了。有時候厭倦自己的生活也會跟父母拌幾句嘴,每次都是以我學歷太低外出不好找工作,要不就是我是女生,一個人在外面他們不放心之類的理由駁回,哎。
其實我很希望父母的專注力不要完全放在我身上,我希望父母也能像哈羅德一樣,去找尋他們自己想要的生活,比如我爸喜歡釣魚,可以經常去釣釣魚什么的,或者去周圍近的景點玩一玩,去找尋他們的愛好,不要總是等待著我的需要。
或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這么希望父母能像哈羅德一樣,是因為有一天我更怕自己也會像父母一樣,今后一輩子也圍著我的下一代,可是那樣的人生,又有什么意義。
人這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每個人在讀書的時候,老師總會叫我們努力去尋找生命的價值,可是,當你真正長大的時候,也許有天你才會發現,自己已經被現實打敗,過上了父母口中所謂穩定的生活,可是,你內心真的接受這樣的安排么?
哈羅德60歲才勇敢的邁出第一步,在這87天里,他忍受著孤獨,寂寞,忍受著別人的不理解,但是最終他還是完成了自己的旅行,找到了生命的意義。而我們呢,人生才剛剛開始,或許大多數人和我一樣在父母的幫助下已經過上他們口中的穩定生活,可這真的是你想要的么,未來充滿了一切可能,為什么不能勇敢的踏出一步,勇敢去找尋自己的人生呢?
人生不是只有穩定和傳宗接代,也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你喜歡什么就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不用在意別人的目光,對得起自己的心就好了,要不馬云怎么會有今天的阿里巴巴,俞洪敏怎么會有今天的新東方,所以,像哈羅德一樣去前行吧,也許你就是下一個他們。
“有些路,注定只能一個人走。就像你的生命,注定只能用你自己的靈魂把它點亮。”這是我很喜歡的一段話,也希望我們都能像哈羅德一樣,找到生命的意義去點亮自己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