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絡
讀完一本書,畫個導圖。討論個項目,畫個導圖。聽完一個講座,畫個導圖。
現在無論學習還是工作中,思維導圖已經越來越多得為我們所用。但是發現了嗎,畫了那么多,卻依然不能好好地思考。
為什么?因為沒“走心”,常常是為了畫圖而畫圖。
搜索自百度百科
這是一段節選自百度百科對思維導圖的定義。來看看關鍵詞是什么呢?
對,是“工具”。簡單來說,思維導圖就是表達思維、引導思考的一個工具。那工具是用來做什么的?----解決問題。所以如果畫完一幅導圖,并沒有幫我們的思維生成邏輯性,那它和一張草稿紙其實沒有太多區別。
來,我們看個例子。
佳小佳制作
這是一個簡易的導圖,圍繞主題seasons in the UK發散開來。初看這張圖,大家覺得如何?
嗯,沒有太大問題,和我們平時搞Brainstorm畫出來的關鍵詞圖差不多。對,這恰恰是問題所在。我們試著對這張圖認真分析一下,其實它僅僅是體現了“思”,并沒有做到“維”。雖然對應四個季節都從時間、天氣和衣著來思考,卻并沒有體現出其中的關聯,建立起邏輯。
那么,我們來看看同樣的內容換個呈現形式有什么不同:
佳小佳再制作
這樣調整之后,“維”就體現出來了。首先,由不同的時間,分化出了四季。接著,四季對應著不一樣的天氣。最后,根據不同的天氣選擇適宜的衣著。
你看,這樣一層一層就有了很清晰的邏輯。
總結一下,使用工具不等于會用工具。使用思維導圖的目的應該是培養思維品質,讓無序的思維產生邏輯關聯,而不是能夠畫出一張圖。
要不要快去看看,平時畫得到底是“圈圈線線圖”還是“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