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
在一次薩提亞課上,這個問題再次讓我思考。
《還我本來面目》這本書早已在我的讀書計劃中排隊,卻一直沒有被讀,借著這個機會,終于有緣認真讀一下。
我曾患頸椎病,回顧這個病患,早在高中時期就有了。治療過程讓我理解,一個病患表面那是癥狀,我們能感受到,但去除癥狀卻不代表病就沒了,適當的時候還會再來。我們更多關注這個病是否除掉了,通過學習,才醒悟病癥背后還有個系統成因往往被忽視,而那個才是改變的關鍵,這是個樸素的因果關系。
后來也了解每一個病癥都是信使,它們是來帶給我們信息的。就好比一個惡性腫瘤,不能僅僅認為切除就是治愈,那只是系統運行的一個外顯。
時常地我會省察自己,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我的病痛,我了解了我的頸椎病來源于一些心理壓力,一些煩惱。漸漸地我也理解了醫生們常常叮囑病人的話:“保持愉快的心情。”這些心理現象,思想,情緒都是無形的,而終以有形病患顯現,正應了道德經中那句“有生于無”。
而煩惱有個很重要的來源,那就是“那不是我想要的”,然而即便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卻看似迫于許多壓力而不得不繼續著那些“我不想要的”事情,直至那些病患一而再,再而三的捎來信息。終于我們還是要問問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我是誰?”“我此生為何而來?”
這本書給我們揭示了,“我”的多層結構,我是如何一步一步成為現在的我的。
這本書教我們,療愈就是找到自己的過程。
“要療愈自己的第一步,是找出目前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痛苦,不論是肉體的病痛、生活的困境,任何事情都可以,然后依著這些事,回頭去找創傷的源頭,也就是去找生活中最原始的痛。”
“坦誠的自我探索之旅,其實就是走向自性本體的過程。”
“有效的療愈有一個秘訣,就是坦誠不欺瞞的自我探索過程。只有通過這種不同于向外求得治療而是向內下功夫的方法,我們才能真正經驗身心靈全方位的康復與成長。”
這是本好書,推薦閱讀,愿我們走在成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