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企業高管問:我這么忙,為什么要學習教練?成為教練型領導對我有什么好處?
也常有企業老板問:我要站在更高角度去思考戰略問題,圖謀企業的發展,為什么要學習教練?成為教練型的老板?
解釋常常很辛苦,三言兩語說不清,什么激發下屬的潛能、什么發揮下屬的創造力、什么提升下屬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領導們還是不知道成為教練型領導終究能給他們帶來什么好處?解決什么問題?
突然有一天很想問:你愿意自己的能力成為企業發展的天花板嗎?
曾有一位企業家,每天只睡三、四小時,靜下來就思考公司的發展和戰略,開會就解釋和宣導自己的思想、謀略、計劃,每次開會少則1、2個小時,多則6、7個小時,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老板滿懷激情地一言堂、管理者們表情認真地做速記員。會議精神和內容隨著會議的結束而封存,很少有人主動往下貫徹落實,除非老板想起來過問XX計劃執行得怎么樣了......,數十年來,企業一直原地踏步地生存著。
也曾經有一位企業家,他以過人的商業敏銳度和魄力,引領走企業迅速發展擴張,所有的決定自己做、所有的產品親自研發、所有的事情親自跟蹤落實。老板就象企業的大腦,所有的高管和管理者就是手和腳。大腦每天指揮著手腳們干這干那,手腳們只管執行,從而不管方向是否對、方案是否行得通;大腦休息或生病不工作時,手腳們不知道要做什么也跟著停下來、出現狀況等著大腦來處理。有一天,企業突然成長為巨形人,大腦發現手腳們太多了,關注不過來、也指揮不過來,企業家精疲力盡,企業卻在沼澤地打轉、掙扎。最終,企業家不忍消費者喜愛的品牌銷聲匿跡,把公司賣了出去,條件是繼續保留自己創造的品牌。
十幾年前,我們大多數人不知道什么是企業教練,但事實上,有魅力的領導都或多或少在用教練的方式帶領和培養團隊。
我曾經在一家加拿大公司工作過八年,很難表達自己在那八年間是如何擁有自信、成就感、幸福感,還是來講故事吧!
工作中,我追求完美卻又有點偷懶,總琢磨著更好又更省時的工作方法,于是總會提出些大大小小的優化建議或體系化方案,每次當我向老板請示報告這些建議或方案時,老板從來都是舒服地靠在椅背上、瞇起眼睛聽我說完(而不是聽了一部分就Say No),也不會直接告訴或要求我怎么做,而是問N多個為什么?怎么做?如果遇到突發狀況怎么辦?如果他說:“那你去做吧!”就是很贊同啦;而如果他說:“你去問問XX,聽下Ta的想法”,或者向我分享一個相關故事,就說明建議/方案還需要修改。
而每次遇到公司項目運行或大事件決策時,老板常常把我們關聯部門負責人召集到他的辦公室或會議室,然后就頭一仰、舒服地靠在椅背上、瞇起眼睛,安靜地聽我們的討論或爭論; 偶爾,老板會探起身、或捋一下戒指,睜開眼拋出一個問題,然后繼續瞇起眼睛聽我們的討論或爭論....方案不知不覺就有了,老板最后來個總結,問一下接下來我們怎么做......。老板,永遠都是說話最少的那個人。
有一年,我有個非常好的機會跳槽,新機會不僅工資翻倍、而且工作執掌的寬度和復雜度都要高很多,老板辛苦挽留、我還是決定離開;老板最終簽批我的辭呈,我忍不住問:“我不是最優秀的那個,您為什么要如此挽留?”,老板說:“因為我們一起做了很多事,我很珍惜!” 是的,我們一起做了很多事.....我腦海飛速播放著一幕幕電影,我淚如泉涌,我一把抓過辭職單,撕了粉碎.....。此后,我一直工作到老板退休。
那飛速播放著電影,一個又一個的畫面,寫滿了信任、平等、認可、授權;畫面里的老板,是傾聽時的安靜、提問時的好奇、贊許時的微笑、不滿時的嚴肅、遇事時的篤定、慶祝時的開懷;而畫面里的我,是忙碌時激情、被認可時的開心、被關心時的感動、犯錯被包容時的窘迫、成功時的興奮,極少感受被否定時的自卑、被大聲責罵時的恐懼、遇挫時的膽怯......
老板似乎一直在對我們說:
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最好,因此我放手讓你發揮。
我相信你有能力解決問題,因此我瞇起眼睛靜候你的解決方案。
我相信你能做出最好的決策,因為我的經驗不一定就是你的最佳答案。
我相信你對執行的承諾,因為你對自己提出來的解決方案有更強的實施意愿。
我相信你渴望呈現自己最好的一面、把事情做對,因此我愿意給你成長的機會,錯了改正就是。
我這么做的原因,不僅僅是想滿足你生而為人的欲望-- 被肯定、價值感,更重要的是:公司是大家的,不是我一個人的;我不想讓自己的能力成為公司發展的天花板,我們所有人智慧和能力的融合,才能推動公司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