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密州上元
宋 · 蘇軾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nóng)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蘇軾由杭州通判調(diào)任到密州做知州,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寫下了這首《蝶戀花》。
杭州是“東南形勝,三吳都會”(柳永《望海潮》),自古繁華之地。而在上元節(jié)(元宵節(jié))這天晚上“花市燈如晝”(歐陽修《生查子 元夕》)。有學者說,這一天是中國的狂歡節(jié),很有道理,平日里不大出門的女子也和大家一樣賞燈游玩,興許還能有一次浪漫的邂逅。
這天又到了元宵佳節(jié),蘇軾想起此前幾年在杭州,這天晚上多么熱鬧啊。大街小巷都是花燈,游人如織,熱鬧非凡。天上一輪明月,皎潔如霜,而街市上的人多著素衣,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畫中的一樣。有人設(shè)帳飲酒,鼓瑟吹笙,香氣襲人,江南的空氣濕潤,騎馬過處,竟無丁點塵土。這真是全方位的享受,視,有明月有花燈有美人;聽,有笙歌有游人興奮喜悅的談話;聞,有不知何處飄來的異香;身處其中,溫潤、喜悅、輕松的氣氛讓人愜意,讓蘇軾覺得年輕了幾歲。
然而,這里是北方的寂寞山城,哪里還有什么燈火錢塘三五夜?哪里還有如畫的人?哪里還有悠揚的歌聲和幽幽的異香?哪里還有溫潤的空氣?往年的喜悅興奮此刻變成了失落,密州的上元節(jié)如此冷清,我也老了。
忽然,哪里全來了簫鼓聲?尋聲而去,卻原來是百姓是為祭祀農(nóng)桑而舉行的儀式啊。也不錯,去看看!來到密州半年,這里“天上無雨,地下無麥”,我每天也只能跟手下去找點枸杞和菊花填肚子,老百姓的生活就更苦了。這個時候去祈年正合適呢!這大概是寂寞冷清的節(jié)日里僅有的溫暖與親切。祈年結(jié)束,盼等著結(jié)果,火堆已冷,燈影稀疏,寒霜落下,天快亮了。終于,厚厚的云籠罩四野,天變得陰沉沉的,這是要下雪的征兆吶!老天保佑!瑞雪兆豐年,“雪宜麥而避蝗,故為豐年之祥兆”“今年好雨雪,會見麥千堆”!
蘇軾曾在秋求雨后做《喜雨亭記》,在密州求雨后做了《江城子 密州出獵》。對上天虔誠祭拜也是官員的本分。蘇軾是個務(wù)實的官員,他會想盡辦法為百姓謀福利,不論他在密州杭州還是儋州惠州都是如此,但是有的時候人該做的都做了,效果還是不好,就只能依靠上天的力量了。
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繁華之地來到小地方密州,心里的落差肯定是有的,再加上密州民生凋敝,積壓的案件眾多,蘇軾雖殫精竭慮仍然未見明顯成效。他擔心的絕不只是自己,更多的是為百姓。不過,元宵節(jié)的晚上百姓自發(fā)去祈愿實在是努力改變命運的舉動,讓人欣喜,更讓人高興的是效果明顯,明年糧食豐收有指望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