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中有很多金句,我在這里整理一部分,希望對你有所啟發。如果你要理解這本書的主旨,當然是更建議你去通讀全書。
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一個道理明明非常正確,卻因為講述道理的人由于某件事情被戳穿,露出偽君子的嘴臉,而使很多人不再相信那個原本應該被篤信的道理。
? 成功從來都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對年輕人來說,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而且,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事情。而成長其實只有一條路——積累。
? 書店里各種各樣的關于“時間管理”的書籍多半于事無補,因為時間不聽從任何人的管理。管理的焦點應該是自己。
? 心智就是一個人過往獲得的一切知識及經驗的總和(包括基于這些知識和經驗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 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一個道理明明非常正確,卻因為講述道理的人由于某件事情被戳穿,露出偽君子的嘴臉,而使很多人不再相信那個原本應該被篤信的道理。
? 人們可能會基于一模一樣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決定。當有機會學習一項技能的時候,有的人常常會問:“學這東西有什么用呢?”當再次遇到學習機會時,還多了一個理由:“現在學也來不及了”。而有的人則在心里想:“因為不知道那東西有什么用,所以決定學習 ”。
? 越是不滿現狀,擺脫現狀的欲望就越強烈,而這種欲望會讓一個人最終迷失方向,因為無論是誰,從本質上看都無法擺脫現狀——每一時刻的現狀都是過去某一或者某些時刻的結果,而每一時刻的現狀都是未來某一或者某些時刻的原因。沒有人能夠逃脫現實的束縛。
? 與時間做朋友的方法很簡單: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
? 有些任務是你所陌生的,那么在執行過程中就必然會遭遇各種所謂的“意外”。其實它們根本不是意外,只不過是因為你對任務不熟悉,它們才成了“意外”。
? 在大多數情況下,有4個字頗具道理并且值得相信——勤能補拙。不過,真正相信這4個字的前提是“接受現實”,否則,這4個字發揮不了任何實際作用。
? 所有真正踏實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務的絕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無趣的,所謂有創意的部分,可能連1%都不到。對此,我有切身體會。
? 在麥當勞之類的快餐店中排隊也會涉及串行和并行的問題。有很多人是輪到自己的時候才抬頭看柜臺上面的菜單,再花很長時間作出選擇,而實際上,完全可以把“排隊”和“選菜”并行,這樣的話,輪到自己的時候只需幾句話就可以端著菜去吃了。
? 我曾替那些拒絕學習的人著急,可是后來卻發現這是個“死結”。為什么呢?第一,拒絕學習就不可能有機會知道學習之后的收獲;第二,由于不知道學習之后的收獲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獲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對學習的好處無從了解,自然就沒有學習的動力。
? 任何一個人如果曾經有最終習得某種技能的經驗,就會知道,在習得的那一瞬間,整個世界都會為之改變。換一種說法:因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他也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為所習得的技能,他擁有了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 獲取更多知識幾乎是我們開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對絕大多數人來講,學習能力也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
? 文字的出現,使得人類的經驗積累不再僅僅依賴基因遺傳,人類開始使用文字記錄并存儲信息、獲得知識、傳播經驗……現在我們已處于人類歷史上進步速度最為驚人的時代。
? 美國前第一夫人羅莎琳·卡特就觀察到了這樣一個現象:“優秀的領導,能夠把人們帶到他們想去的地方;而卓越的領導,能夠把人們帶到他們應該去但是沒想過要去的地方。”
? 本科教育之“本”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理論上講,一個人本科畢業之后,應該有能力自學他所需要的任何知識。
? 我所提到的“寫作能力”,不是寫小說的能力,不是寫詩歌的能力,不是寫劇本的能力,也不是寫散文的能力,只是寫作能力中最基本的一種——寫出簡潔、有效、準確、樸素、具體的說明性和說理性文章的能力。
? 我國的教育把語文和文學過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以至有時忘了文字本身最重要的意義,而文學,只是文字應用眾多領域中的一個而已。除了“文學”,文字還有更多其他的責任,如傳遞信息、積累經驗、共享知識等,而且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后者可能更為重要。(人人需要會寫作)
? 人與人之間不溝通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人們普遍缺乏基本的溝通技巧。
? 人們可能基于一模一樣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決定。
? 人類普遍擁有的一個認知偏差就是:把成功攬到自己身上,把失敗歸咎于別人或者壞運氣。這在心理學上有個術語——自利性偏差。
? 說者的語篇內容可以分為兩類:事實和看法。如果是事實,那么我們就要花時間想想“他所陳述的內容真實性如何”。如果是看法,那么我們就要花時間想想“他的這個看法/意見的根源在哪”。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 有時,我們知道自己說的是對的,可還是沒有人聽得進去。絕大多數人面對這種情況會多少有些失落,甚至憤怒,可事實上,這往往只說明一個問題——還沒有贏得足夠的重視。
? 讀書,其實不見得一定要有目的,隨意閑翻同樣有益——有用的知識經常是偶然獲得的。時間久了,我們就會發現,讀書偶得的知識不僅多,而且非常重要,只不過很多人因為片面而又膚淺地理解“人生應該有目標”而失去了這些機會。
? 有些人其實并不是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沒有興趣,而是沒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人們總說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是其他事情。可事實上,出現這種感覺應該僅僅是因為還沒有開始做那件事情,也還沒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而已。說來說去,是順序出了問題:往往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長。如果“成功”是與他人比較的話,那么“成長”則是與自己比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間的比較。 后一種比較顯然比前一種對個體來說意義更大,也能夠帶來更加踏實的幸福感。
? 大約2500年前,塞內卡就把運氣這件事說得非常清楚:“所謂幸運就是當你準備好的時候機會來了。” 當一個人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對他來講,不存在任何機會。
? 盡管法蘭克·奈特曾提出一個相當正確的觀點:“努力”相對于另外兩個因素——出身和運氣——是最無足輕重的。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很多現實的例子:有相當數量的人確實通過“努力”改變了他們自己的“運氣”,進而改變了他們后代的“出身”。
? 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從整體上看,人脈當然很重要。不過,針對某個個體來說,比人脈更重要的是他所擁有的資源。
? 表情和神態是一個人內心的折射,幾十年的積累足以使一個人的內心變得“不俗”,于是,表情跟著“從容”、神態跟著“睿智”。
? 在一個所有人都匆匆忙忙的世界里,想放慢節奏實在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是,我們應該記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