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心理咨詢師高晶
編輯 |靖然、蔡娜
圖片 |攝圖網
職場人際關系是生活中永恒的話題。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個體需要與團隊之間的沖突使得個體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
競爭、被拒絕、被否定、控制和被控制、希望自己能讓別人滿意和喜歡……它們有時甚至可以喚醒幼年沉睡在心的記憶,讓我們覺得加倍受傷。
在職場遇到各式各樣的壓力,有時候會觸發我們內在深層的問題,再次形成外在的困境。
當面臨職場問題,要學會審視自己與環境的關系,認出自己內在的模式和信念,讓問題得到化解或者簡化。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聽聽琪琪的故事,或許,你會看見自己。
案例背景
來訪者琪琪,30歲,剛剛在部門里得到晉升,原本融洽的人際關系變得緊張起來,同事們漸漸疏遠、排斥她。
琪琪嘗試了不同做法,問題卻愈演愈烈,如何與同事相處成了她的一塊心病。失去了同事們的幫助,琪琪這個領導當得像“孤家寡人”。伴隨著疑惑和糾結琪琪走進了咨詢室。
琪? 琪:這幾個月來,在工作中我特別容易發火,并且越來越難控制自己,這讓我的人際關系陷入了困境。
升職前我在工作中脾氣很好,同事關系也不錯。以前最討厭板著臉教訓人的領導,自己卻不知不覺成了這樣的人,人際關系越變越糟。
我試過忍著不發火,這樣過不了多久就會更大的爆發,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
咨詢師:“發火”像是讓自己保持強勢和決斷形象的武器,它讓你覺得自己更像一個領導人?
琪? 琪:是的,這是我在學習扮演升職后的新角色時形成的認識,我相信在管理團隊時,需要表現出強勢和決斷。
大概兩個月前的一個關鍵會議上,攜帶重要文件的人遲到了,當時我很生氣,狠狠批評了那個員工。
而她的振振有詞的態度激怒了我,我堅持把她調離了我的部門。大概是這件事之后,所有人都開始疏遠我了。
咨詢師:升職以前和同事的關系并非如此,是嗎?
琪? 琪:那時候大家是平等的,相處起來沒有壓力。現在的我要獨自面對上司,還要負責推動部門工作,當然比原來考慮得多。
起初,我希望在部門營造出家的溫馨,讓大家積極主動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卻發現大家更不遵守制度了,我要花很多精力去處理他們的情緒和懈怠,甚至去做他們沒能完成的工作。
于是,我決定從此嚴肅紀律,便開始要求同事們和我一起工作,做不完的周末加班,隨時追問他們的工作進度。我在自己身上和團隊里不斷制造壓力,最終業績沒有明顯變化,人際關系也破壞了。我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困境,找不到出路。
咨詢師進一步了解琪琪的工作狀態和心理活動,發現她在表達中不斷地進行自我分析和反思,卻一次又一次回到最初的念頭“不論我怎么對待下屬,都里外不是人”。
咨詢師:琪琪,有沒有注意到你說話的速度很快,一口氣要說好多,好像很著急?
琪? 琪:(停頓,想了想)嗯,很多人說過我講話速度快。可是,這也是問題嗎?
咨詢師:這不是問題。但由于說話速度快,你談話急促、有時專注說而忽略聽,甚至傳遞給周圍人一種焦躁不安,這也許會影響到你和別人的交流效果。
琪? 琪:您是說,我這樣的表達讓人感到我焦躁不安?而且,我會只顧著說而忘記了聽?
咨詢師:回想類似的場景,你說是這樣嗎?
琪? 琪:(停頓、思考)是的。我想這是小時候落下的毛病了。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離婚。我跟媽媽生活,她每天都很忙,我特別怕跟媽媽提要求,因為她總是滿臉不耐煩。
后來說話速度就越來越快,好像目的就是說出來,至于媽媽是怎么樣一個反應我都不關心,只要能得到我想要的結果就好。在外面也習慣了這樣,我尤其是越緊張語速就越快。
咨詢師:你說,越是緊張的時候語速就越快。你和同事們交流語速快嗎?能回憶一下在什么時候,說話速度就會不知不覺地快起來?
琪? 琪:很多!像業績壓力大的時候、領導問責的時候、同事們疏遠我的時候、反對的聲音多的時候……我感覺我的身體都緊繃起來了。
咨詢師:你覺得自己在擔心什么嗎?
琪? 琪:是,我一直都在擔心。擔心完不成任務領導覺得我能力不夠;擔心人際關系不好領導覺得我沒有凝聚力;擔心領導的看法會影響我未來的發展。
因為這些擔心,我一直在找更好的做法,也更加著急和緊張,這讓我的行為越來越僵硬,開始的委曲求全、后來的強硬,都不是我自己希望的樣子。
咨詢師:你非常在意領導的看法,擔心自己在工作中表現會讓領導不滿,你希望得到領導的肯定,是嗎?
琪? 琪:(沉默一分鐘后,語速明顯放慢了)當我被推到人前單獨面對他時,我變得非常不自信,我越想讓他滿意就越緊張。領導對我還沒有怎樣,我就已經擔驚受怕得不行了,這種感覺很像小時候面對媽媽的我,那么無力和害怕……
咨詢師:(等待琪琪情緒平復一些)琪琪,很高興你能講出這些擔心。對曾經作為一個小女孩的你來說,能清楚明白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媽媽而又不耽誤媽媽太多時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你已經做得很好。
但是,現在作為成年人的你,需要明白你和媽媽的相處方式構成了無意識里和上級或權威相處的模式,你能理解嗎?
琪? 琪:我理解了。在他們面前,我所有的注意力都會放在如何取悅他們。原來升職后,我時時刻刻擔心的是領導的看法,而不是我的工作和部門同事。(思考片刻)如果我繼續把對領導的擔心和部門里的人際關系、工作業績混在一起,我想最終我會失信于所有人的。
咨詢后記
咨詢結束,琪琪表示會從“老好人”和“大惡頭”兩個極端角色中退出,把自己的心思放回部門工作和每個員工身上,選擇真正合適的溝通方式。
后來琪琪告訴我,她依然會常常擔心領導不滿,但不會就此亂了部門內部的陣腳,大家都說“感覺原來的琪琪又回來了”。
經過一段時間,琪琪正視了幼年經歷對現在的生活仍有影響,她表示自己做好準備想進一步看看和母親的關系,破除這個“權威魔咒”。
在職場遇到各式各樣的壓力,有時候會觸發我們內在深層的問題,再次形成外在的困境。當面臨職場問題,要學會審視自己與環境的關系,認出自己內在的模式和信念,讓問題得到化解或者簡化。
以下介紹幾點讓自己跳出事情,放松并回歸自己的信念和方法:
遇到問題的時刻:
1.用簡單的調息緩解不良情緒。
中醫上把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調息也就是調節呼吸。
當人們緊張不能放松的時候,會覺得肌肉緊繃、微微顫抖、心跳加快、呼吸淺促等,因為吸氧不足,使得腦內出現暫時缺氧的情況。
因此,當感覺到壓力而緊張或憤怒的時候,可以主動做幾次深呼吸,以調節氣息,增進吸氧,使腦細胞充分供養,從而起到緩解情緒的作用。
2.放慢說話的速度。
一般人的深層心理中,如果懷有緊張、不安或恐懼的情緒時,說話的速度會變快。
他總希望藉著快速的談吐,將自己內心潛伏的不良情緒得到解除。而實際情況是,因為沒有充裕的時間冷靜考慮,使得談吐的內容十分空洞,同時將自己的內在情緒暴露無疑。而調節說話的速度,也具備調伏內心的作用。
3.說出或寫出你的擔憂。
美國醫學專家曾經對一些患有嚴重疾病的人進行分組,一組人用簡單的方式記錄他們每天做的事情,另外一組則被要求每天認真寫日記,包括他們的恐懼和疼痛。
研究結果發現:后一組人很少因為自己的疾病而感到擔憂和焦慮。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覺寫出來或找朋友說出來,有助于釋放內心積壓的不良情緒。
4.分辨:事情是事情,情緒是情緒。
當情緒逐漸平復和放松,告訴自己,感謝這件事情成為讓我看到自己的機會。事情本身沒有意義,而是觸動了我內在的情緒模式所以我會有這樣的反應。
我的情緒越大說明,事情對我的觸動越深。現在正是我來探望自己的時候,看看我的內心存有怎樣的信念,我將不帶任何評判地走進自己的內心,去看清事情的原委。
長期的自我訓練:
1.不對自己太過苛求。
每個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過分在意他人的目光,試圖通過變換不同的形象來解決問題,只能讓人產生更大的壓力。
承認自己也會犯錯誤,對于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能夠吸取教訓避免重復就好,不需要太自責。
2.對他人不要期望過高。
許多人習慣于把自己的標準強加在別人身上,若別人做不到,則大失所望。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及行為處事的方式,應尊重別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自由。苛求他人的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
3.學習正確的宣泄。
心理專家不主張過分壓抑自己的情緒,不良情緒長期郁積在心,就會損害人的身心健康。因此,適度宣泄不良情緒,是放松身心的有效方法之一。
當你感到心里不痛快的時候,可以嘗試做做下面的小練習:穿上寬松的衣服躺在床上,雙手握拳。舉起右拳的同時抬起左腳,并重擊床面。然后換左拳右腳,重復動作。
可以同時喊出某個能表達你情緒的字眼,聲音可隨重擊的速度而提高。直到心里感覺輕松為止。
4.運動和娛樂改變心境。
耗氧運動在改變不良情緒方面,比服用任何藥物效果都好。在擺脫心理困擾,欲求放松時,也可進行耗氧運動,如快步小跑、快速騎自行車、疾走、游泳、跳舞、唱歌等等。
通過這些耗氧量很大的運動,加速心搏,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身體對氧的利用,并在加大氧的利用量中,讓不良情緒與體內的滯留濁氣一起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