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過一篇文章,是講馬斯克如何降低電動車的成本的。眾所周知,電池在電動車的成本里占比很多,為了控制成本,他們團隊找了很多電池供應商,但都無法把電池成本壓下去。
于是馬斯克就讓團隊把電池拆了,好好研究下困擾他們的因素是什么后,最終把電池問題給解決了。
這不禁讓我想到,在這個時代,我們似乎很缺少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
如今是短視頻爆炸的時代,一部長達90分鐘的電影,能被人5分鐘講完;一本幾十萬字的書,也能被人幾分鐘給講完;甚至一部十幾集的電視劇,也可以被人幾分鐘講完。
但是看完這些視頻后,你會有任何收獲嗎?你能感受到劇中人物的變化,以及演員是如何塑造一個人物的嗎?包括演員的演技,你大概率是品嘗不出來的,而我們之所以會愿意看這類的視頻,主要是它幫你把吃的嚼好了,你只需要咽下去就行。
當我們長期浸泡在這種快餐式文化中,時間久了,就對很多事物缺少感知,甚至不愿意再去追究其背后的原因。
就拿寫作來說,當你不問清楚自己為什么要寫的時候,你大概率是堅持不下來。
我寫作的原因很簡單:為了打造個人品牌,為了靠寫作養活自己,為了一個作家夢。
那為什么要每天堅持早起日更呢?
因為我知道自己是一個惰性很強的人,如果沒能在早上把文章寫好,那么大概率就不會再寫了,因此我需要早起。至于日更,是因為自己作為一個初學者,想讓自己習慣每天都有“寫”這個動作,這樣才能讓自己慢慢不再抗拒寫作。當不再抗拒寫作后,才能考慮如何進一步提升寫作能力,這就是循循漸進。
你看,當你問自己幾個為什么后,思路是不是就清晰多了。
正如你看到網上有人說要有幾千萬,才能實現財富自由的時候,正常的反應,應該是琢磨下,這個結論的前提是什么?
當你這么想了以后,你會發現這個結論的前提是在一線城市,甚至是在市中心區域。但倘若你沒有那么大的野心,覺得在一個環境幽美,氣候適宜的二三線城市也不錯,那完全用不了幾千萬。
再比如,你在網上看到了某個老師的直播,發現他有一套課,是你想要的,那么我們在付款前是不是可以問問自己,為什么一定要買他的?
抱著這個疑問,我們是不是可以稍微觀察下這位老師,去翻看下他發的文章或視頻,然后再決定要不要買這個課。
不知道你發現了沒,當我們開始嘗試去問些為什么的時候,你最起碼冷靜了下來,不再被沖動帶著走,而是想探尋下背后的原因。
如果你經常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問題,那么你會發現,不但省了很多錢,也看明白了很多問題。
就比如很多商業IP,你看他講東西的時候,分析得頭頭是道,似乎任何商業案例到他嘴里,都變得通俗易懂。但不知道你有沒有思考過,他講了這么多別人的案例,那么他自己的案例呢?
再進一步說,一個天天把商業掛在嘴邊的人,他有沒有在商業上做出過什么成功案例?或者經過他的指導,某個公司有沒有在商業上成功了?如果沒有,你會愿意掏錢向他學習嗎?
再舉個例子,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一本書叫《商業的本質》,這本書的作者是杰克韋爾奇。單看這些,可能你沒什么感覺,但我如果告訴你他是通用公司的CEO,他在職期間,通用公司的市值從130億增長到了超過4000億美元。你會不會想聽聽他,在商業上的見解?或者他的這本《商業的本質》你想不想買來看看?
我覺得答案是肯定的,相比那些只會在網上拆解商業案例的人,我們還是想聽聽,做出過成績的人的經驗。
再比如寫作,你與其報一堆課或者訓練營,為什么不考慮下,去把那些大作家的文章找來讀一讀呢?
你看,當你問出一個為什么的時候,事情往往變得沒那么復雜了。
而當你能多問幾個后,你會發現,自己少走了很多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