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讀研的時候,正值2007年大牛市,同學們都熱衷于當時最熱門的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而我卻是男生中的另類,一心希望進入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成為一個優秀的注冊會計師
為什么我會成為那個另類?這歸功于老東家那位極具個人魅力的大Boss所描繪的職業生涯規劃,讓年少的我仿佛看到金領的生活唾手可得。雖然離開老東家八年,然而仔細復盤,如果當時能沉下心,根據行業特點和自身優勢進行更好的職業生涯規劃、或許現在的人生就在另一條跑道上
職業生涯,是人生規劃的一個部分。也許在一些管理者眼中,員工,是你管理系統中一個精妙的部件;但如果你能站在員工的角度看,職業,可能只是他人生歷程中一個精彩的環節。他走進了你的公司,其實更是你的公司走進了他的生命。
對很多人而言,現在所從事的職業或許是一種“錯配”,部分人默認了這種“錯配”,而在其他領域去尋找人生的意義,但有另一部分人,他們始終不愿接受這種錯配,對于真正夢想的職業,他們有著一顆焦躁、不甘和探索的心。如果用人公司內部能給他夢想的配對,那最好;如果不能,他一定會到外部繼續尋找。
在這期的“五分鐘商學院”中,潤總給出了如下三個建議:
第一、公司內部不要設立“戶口制度”,即限制員工在內部部門之間的流動。要打破這種部門壁壘,允許、甚至鼓勵員工內部流動。內部流動的可能性越大,外部流動的可能性越小。
第二、提供“多選”的職業生涯。內部流動,并不是自古華山只有“晉升”這一條路。完善的“職業生涯”,應該有多種選擇。企業要根據員工的不同特點、不同才能,甚至不同時期不同情景對員工安排不同的工作和提供不同的指導和支持。
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企業和企業老大有大格局、足夠的包容心和大愛,成人達己,只有當員工感受到企業和同事對自己的重視和關懷,才能激發員工的善意和主觀能動性
第三、設計嚴格的“流動制度”。給員工提供多種“職業生涯”的選擇,減少優秀員工流失率的同時,也要注意維持公司的穩定性。
其實第二點跟第三點就是一個平衡之處,第二點提到的為員工提供多種的職業的選擇其實就是照顧了員工選擇的多樣性,讓員工看到在公司發展自己潛力以及優勢的可能性,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潛力,為組織,為自己創造更大的價值。而第三點,保證組織的利益,在為員工提供“多選”的職業生涯的同時,減低試錯的成本,保持公司正常流暢的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