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讀一本書

許多親子閱讀的介紹文章都會提到——要讓閱讀時間、地點固定下來。這是讓家長和孩子首先從形式上確認每天有一段讀書時間,從外在做起,通過一段時間的堅持,最終形成親子閱讀的習慣。這個堅持的過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日復一日的堅持,是從頭腦知道這是閱讀時間,到全身的每個細胞都體會到這是閱讀時間的一個過程。在我的觀察中,相比起生活規(guī)律的孩子來說,真正堅持不下來的,反而是家長。

小慧的媽媽是一位審計師,工作非常忙碌,一個月有三分之二的時候要出差在外。也是訂好計劃,切實執(zhí)行,是小慧媽媽平衡好工作和家庭的法寶。自己從這個方法中得益,于是媽媽也從小培養(yǎng)小慧訂計劃的習慣。小到業(yè)余時間的安排,大到年度計劃,小慧都在媽媽的指導下自己制訂計劃,自己執(zhí)行計劃,媽媽會時不時來個小抽查。閱讀計劃當然也是小慧的計劃之一,在媽媽陪伴較少的日子里,小慧多數是自己閱讀,完成閱讀計劃。

八歲的小慧已經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一點一滴的閱讀積累,小慧也已經讀了不少書。這是讓人滿意的狀況,但時常出差,無法與女兒共享閱讀時光,總讓媽媽有些不甘心,冥冥之中,媽媽總覺得親子閱讀和寶貝獨立閱讀是不一樣的。怎么辦呢?研究生畢業(yè)的媽媽做了一個自己都覺得好笑的決定——與女兒同讀一本書!

看看女兒的閱讀計劃,與女兒約定好,你讀這本書,媽媽也讀這本書。女兒很好奇,真的?你小時候沒有讀過這些書么?大人為什么要讀小孩子的書?媽媽笑了,好書當然要多看幾遍!誰規(guī)定童書只能給小孩子看呢?

媽媽的提議引起女兒極大興趣,每天女兒會早早按計劃讀完當時日內容,邀請媽媽視頻,檢查媽媽的閱讀進度。媽媽知道自己無論如何也不能掉鏈子,一次不按計劃完成,就會破壞自己與女兒之間的默契。于是,高鐵途中,候機時間,媽媽見縫插針,完成和女兒一起訂下的閱讀計劃。女兒和媽媽彼此督促,同讀的這本書也成了每天母女視頻時光的重點話題了。

每天視頻,母女倆會一起聊聊今天讀到了啥,媽媽提提問,女兒說說感受。相比以前,“今天吃了什么?數學測算得了幾分?”的交流內容,借著同一本作品引發(fā)的溝通要有趣得多,母女倆會由書中情節(jié)聊開來,講到學校里發(fā)生的事,講到自己所見所聞所感。雖然母女兩相隔千里,但同一本書拉近了她們的距離,更棒的是,女兒對于書中人物,情節(jié)的看法和感受,讓媽媽覺得,自己了解到女兒在想什么了。

把親子閱讀的時間、地點固定下來,這些要求全是形式上的,現實生活中的確會有很具體的情況使得形式無法得到保證,但如果就此放棄了與寶貝共享閱讀,情感交流的機會,那真是太大的損失了。所以,在現實情況不能保證形式的狀況下,抓住親子閱讀的“核心”——基于書籍上的親子交流!小慧媽媽的做法真是“穩(wěn),狠,準”啊!

研究生畢業(yè),有豐富社會經驗、工作經驗的媽媽跟著女兒去讀童書。聽起來真是有點兒可笑的事情。小慧的媽媽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也是報著一種“自我犧牲”精神的,所以,她做了一個自認為“很大人”的決定,那就是同樣讀童書,但選擇的版本是英文版。然而,從第一本《湯姆索亞歷險記》開始,媽媽就覺得,童書絕不象自己以為的那樣簡單。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三十年前就讀過的故事,那個時候,湯姆在她的眼里就是個不聽大人話的“壞小孩兒”,經歷很有趣,但一邊讀,她會一邊告誡自己,自己可不能象湯姆這樣調皮;三十年后再次重讀,她覺得這個“壞小孩兒”雖然搞破壞,但也敢于承擔后果,在面對大是大非時更能站勝自己的恐懼堅持正義,有了女兒的她更發(fā)現了波莉姨媽對父母雙亡的湯姆的愛……

能傳世的童書一定是經得起不同年齡層的人反復閱讀的好書,處于不同生命狀態(tài)的人,也一定能從中讀出屬于自己的生命體驗。讀讀童書,讓家長找到與孩子交流的話題;讀讀童書,更能讓家長與多年前的自己碰碰頭,發(fā)現歲月在自己身上劃出的軌跡呢!所以,誰說親子閱讀只是“陪孩子”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