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的歐洲設計公司 FROG DESIGN(青蛙設計公司),近期做了一項關于個人數據價值的研究,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客戶的個人數據價值,與德國等高度重視個人數據的國家相比,非常低。
設計服務于用戶,了解用戶才能更好地設計,數據是了解用戶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在中國,基于數據的設計能否有大的前景?這樣的設計方式到底是機遇還是冒險?
- 中國的客戶并不看重個人數據 -
許多國外企業都是根據用戶數據提供相應產品和服務的,這樣既能提高用戶的產品體驗效果,也是獲取收益從而支付免費樣品發放成本的途徑。
例如,個人理財公司 Sesame Credit 通過支付寶系統,給那些未曾出現過債務問題的人發放信貸,它通過網站的網上繳費記錄、電話使用記錄、上網行為評估等,并對比阿里巴巴電商平臺的近3億用戶和3700萬商家在電商第一平臺內的情況,決定是否給予信貸資格。諸如 Sesame Credit 此類的產品還會跟蹤用戶手機中的數據流,及監測用戶使用的汽車、家用相關電子產品,健康保健相關儀器和社會媒體通訊工具等中的相關數據。
類似這樣的產品給我們提供了一些金融服務的工具,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同時也意味著我們收集和分享的數據私人化程度減弱,可能會有遭到“透視”的感覺。
為了解用戶是如何看待他們的個人資料,Frog 在2014年開展了一項“調查五國公民對待此問題看法及態度的研究”:
在這個研究中,相較于德國和其他國家,中國消費者個人數據價值特別低。其中只有三組消費者的數據,被認為是具備概括大部分中國客戶特質的能力的:數字通信歷史、政府身份信息、信用記錄。他們所有的手機或者電腦的使用(包括從個人位置到健康歷史到網站搜索記錄)的可信度都不是很高,德國的數字通信歷史的價值,是中國消費者的20倍以上。同時,德國的健康醫療等信息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視,與在中國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這并不是說中國用戶與全球的情況差距很大,不夠注重個人數據的追蹤和運用。
全球范圍內21%的受訪者表示,對于使用網上服務或者智能設備時數據的收集過程是有非常詳細的了解的。不過有趣的是,從2011年起,隨著規模的擴大、跟蹤復雜程度的增加,這一個數據卻沒有明顯的變化。
中國用戶使用網上服務或者智能設備時,對于數據的收集過程有非常詳細了解的比例相較全球水平較低,僅17%。不過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也非常擔心信息濫用的潛在危險:74%的人會擔心有人偷利用他們的身份;62%的人會擔心他們的財產安全;62%人會擔心他們的個人隱私問題。
中國用戶與其他國家的用戶的不同之處在于,對于數據的收集過程具有一定的意識,但他們更加擔心的,是個人信息資料被濫用的情況。
— 中國可引領市場 -
無論文化是否是造成這種消費者個人數據價值差異的主因,中國的組織和企業都應該在設計產品和服務期間積極運用個人數據。2015年5月發布的原始分析中,提供了一個用于評估用戶價值和收集數據類型的框架。
如果中國的客戶愿意更多地與產品制造商、服務設計人員分享他們的信息,那么我們的產品會更加優秀,獲得更多的認可。相比于德國市場,更多的獲取這些個人數據,必須集合產品、服務設計師的價值。這樣產品、服務設計師們才可以在中國市場中嘗試新的、未曾驗證的價值主張,以獲得市場的認可。
Frog 正逐漸出現在上海,我們最近與一家全球知名的產品制造商合作設計了一款智能冰箱,其主題是健康飲食。
智能連接的冰箱一直是全球設計咨詢界的笑話,“冰箱,可以自己下訂單定牛奶”,他們會這樣說。但這個項目有所不同,它的概念是收集和記錄其使用者的數據,包括心臟速率、血液氧合作用,并為用戶做出一個基本健康狀況的評估,給出相應的健康建議,包括飲食以及水合作用等建議。
在德國、英國等國家,健康數據被高度重視,他們對類似的“健康指導冰箱”不會產生過多的興趣,除非其獲得的價值可以比預期更高。
但在中國,健康和醫療的信息數據相對較封閉,公司可以推出這樣的產品來了解客戶的意見和更新用戶相關健康的現有數據。即使其推出后反應不理想,但也是學習和進步提升的良好途徑。
- 利人主義 -
與其他國家相比,涉及到共享健康數據的最大利益化,中國的消費觀顯得特別豁達。
在我們的研究中發現,關于問題:“在可以獲得一些醫療建議的情況下,是否愿意與醫生和研究人員分享其醫療情況”中:76%的人表示愿意這樣做,63%的人表示即便在不會直接受益的情況下,他們也愿意分享;相比全球平均的數據,56%的人愿意通過分享個人醫療記錄獲取直接利益,46%的人愿意在沒有直接受益的情況下分享。
我們注意到,中國的民眾對于個人健康的隱私問題比較開放。傳統的中國醫學便是這樣逐步發展過來的,它與日常飲食,醫療的發展等等都息息相關。研究和發展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數據基礎上的,利用廣泛的民眾健康數據創造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是有極大可能性的。
- 信任的角色 -
我們的研究顯示,消費者對某公司的信任是基于該公司的數據的。信用卡和新的金融公司受到客戶的高度信賴,而銀行、科技公司、零售商以及手機公司則介于中間,社交網絡則處于最低水平。
中國的模式同樣如此。
新金融公司支付寶受到廣大消費者的信任,居于首位,其次是銀行和金融巨頭中國銀聯,招商銀行和Visa。而互聯網巨頭與運營商、電商等則介于中間,然后是娛樂社交等。
中國與之有所不同的是:公司涉及的范圍越廣,其獲得的信賴程度越高。超過90%的受訪者相信,金融服務公司會適當利用他們的數據。這相比美國與英國的數據高出了10-15個百分點。
公司具有很高的信任度才能使其產品在市場具有更高的信任度。在醫療保健、家庭安全、人身安全以及智能家居等新產品、服務領域中,受信任的公司將會占據更大的優勢。即使是中國,對個人數據重視度不高的地區,能夠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對于公司取得市場的成功仍有重要作用。
相反,用戶也會懲戒那些濫用用戶數據、數據泄露的行為,中國消費者的善變、精明,使得他們很難輕易信任企業。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司處理個人數據的能力很可能將成為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個人數據在產品服務市場的運用將會讓公司獲得更高的信任。
- 開啟國際化 -
許多的中國產品基于數據去設計,希望能夠從本土的成功走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尤其是對于那些經過磨練的產品,想要向前一步參與全球競爭是很自然的舉動。
然而,從中國這樣一個對用戶數據不怎么敏感的市場,轉而面對對用戶數據極為重視的市場,挑戰極大。
公司不僅需要建立產品服務,還需要挖掘歐美客戶的相關的地址數據、健康數據、通訊記錄等,才能獲得更有價值的敏感的個人消費者信息,從而幫助他們在國際化市場上發展。這也就涉及到了產品數據在產品中利用的重新思考。用戶更能接受你用他們的數據來增強產品的體驗而不是獲得市場預期。
2012年,一個來自Frog的上海團隊以電波的概念創造了一個智能連接面具,用以應對中國空氣污染的問題。它在面罩內置了PM2.5傳感器,定位評估空氣質量,并可更換過濾介質從而保證面罩及時有效工作。
這個概念應對的空氣污染問題在中國很多城市都存在,其想法在企業、媒體、民眾心中產生持續共鳴。但當我們將其運用到德國民眾身上去重新評估,我們則必須要讓客戶信服具體數據的安全性。
- 信任競爭 -
當涉及到基于數據進行設計的時候,中國的產品制造商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他們需要增強相關產品服務的用戶體驗,但相比于歐美等高素質用戶同行享受著消費者的高度信任,中國的用戶數據價值相對較低。
這使得中國市場成為利用個人數據價值投放產品的試驗田,不過有挑戰才有機遇,這樣也可能為其進入國際市場帶來更多的利好。
如此看來,基于數據的設計在中國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運用數據價值更好地創造產品創造服務,是中國企業必須認真思考努力解決的難題。
圖片 | design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