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今天看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一位心理學教授為了做一項心理學實驗來到一家精神病醫院就醫,說自己經常有幻聽的現象,醫生確診他為精神分裂癥讓他住院接受治療。
住進醫院后教授的行為舉止都跟正常人一樣,不吵不鬧,還時常的記筆記,很明顯是一個正常人、有學問的人。但是醫生和護士們就一旦認定了他是精神病人就把他的一切舉動視為反常行為,按時作息被視為嗜睡行為,發脾氣被視為癲狂行為,要出院被視為妄想行為,等等。結果,從要求出院到出院一直被要求做出正常表現20天才得以實現。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個故事的情況實際是我們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心理效應,即刻板印象。是指的人們會對某一類人或某類事物產生的固定概況和籠統看法,認為這個整體都具有相同的特征,而忽視了個體差異。刻板的印象廣泛的存在著并對人的生活和看待事情的角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比如“男人都愛撒謊”“女人都比較善變”“韓國的男女都是整容的”“開豪車的都是富人”等。實際上都是給同一人群“貼標簽”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同一地區,從事同一職業,屬于同一種族的人會有共同的特征,刻板印象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如果我們生活中與人交往一定不能“以偏概全”需要深入了解個體差異才能真正的了解一個人,一個生意,尤其是面對機遇來臨時更應該詳細的考察,權衡利弊后切身的實踐才能避免錯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