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畢業的表弟忽然問我:“哥,你說為什么錢能買到所有我想要的商品呢?”我怔怔的望著他,竟有些不敢相信,這是基本常識啊!
我說:“不知道算了,反正知道了也沒什么卵用。”
他說:“至少能用來裝逼!”我竟無言以對,好吧,二話不說,坐著時光機回到以物易物的年代來看最初的物品交易。
我們假設張三牽著一匹馬,王五牽著一只羊,李四推著一車大米。張三想要用他的馬換李四的大米,但李四不需要馬,想要一只羊。這時張三必須先要和王五進行交換,然后用換來的羊,再去和李四交換。但這場交易能順利進行的前提是王五愿意用他的羊換張三的馬,如果這時王五不需要馬,而想要一車小麥,那這場交易就變的復雜得多。
僅僅3種物品的交易就這么不方便,可以想象如果幾十上百種物品交換,由于每個人需求的復雜性,或許某人要換取他想要的物品,需要來回輾轉幾十次才能完成交易,還有可能根本就無法換取。
漸漸的,農耕文明到來,人人都需要一頭年富力壯的牛來耕田。這時你會發現牛成了搶手貨,人人都愿意用他所擁有的任何商品來交換,換句話說,牛可以用來交換我所需要的任何市面上流動的商品。有沒有覺得很眼熟,我們的紙幣是不是很像這頭牛,能用來換取市場上流動的任何商品。
這時,我們就可以把牛當做一般等價物來使用,也就相當于那時候的貨幣。牛之所以能成為貨幣,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具有稀缺性。人人大量擁有意味著人人都不需要,那此種物品就不具備交易的條件,也就無法被當作貨幣來使用。第二,本身具有使用價值。牛能用來耕田,間接地創造財富,說明牛是有使用價值的。第三,具有廣泛的認同性。如果只是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地區認同,那么此種物品只是小范圍的一般等價物,不能稱之為貨幣,或者說不能能稱之為硬通貨(無論任何人,都愿意持有且用它來交易的物品)。
牛的出現,確實讓以物易物時代的物品交易變得便捷許多,但是麻煩緊接著就來了。第一,牛當做貨幣不易攜帶。第二,不能大量儲存。第三,不能分割。假設一頭牛可以換取10車的大米,但有這么一戶人,他擁有一頭牛但只需要5車大米就夠了。這時他或許會先用牛換取10車大米,然后留下5車自用,剩余的5車等待時機再換取其他物品,太麻煩了,對不對?那為什么不把牛殺了,用半頭牛換取5車大米?不能殺,因為牛在當時使用價值主要是耕田而不是吃肉,如果把牛殺了,那么它就喪失了絕大部分使用價值,再也不能充當貨幣使用了。
于是,當時的社會急需要一種可以分割且易于攜帶的物品充當一般等價物。可喜的是,人們終于找到了一種物品,它只在海邊產出,在當時的運輸條件下,短時期內在內陸不可能大量出現——稀缺性;當時擁有它是一種身份和財富的象征,同時它也是當時很重要的裝飾品——使用價值;人們對它趨之若鶩——廣泛的認同性。對,你猜到了,貝殼,它應運而生了。這就是很長一段時期內人們使用的貨幣——貝幣。
作為一個生活在貝幣時代的正常人你會咋辦?當然是想方設法去海邊尋找貝殼嘍。就這樣貝殼在市場上漸漸的多如牛毛,失去了稀缺性,它不再擁有耀眼的光環,退出了市場。
冶煉技術的成熟促使了金銀的出現。金銀擁有貝幣的所有優點,并且金銀由于既能夠分割成小塊,也能將小塊熔煉重鑄成大塊,容易分割且不造成使用價值的喪失,同時金銀開采的技術限制和其本身在地球的儲備量的局限性,又使得它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具有絕對的稀缺性。這簡直像是為充當貨幣而被創造出來的一樣。所以直到今天黃金依然是最重要的避險保值貨幣,不像紙幣會因為政權的更替、戰爭的爆發等因素而迅速貶值甚至廢棄。
一個社會,交易成本越低,商品的流動性就越強,社會發展也就越迅速。金銀貨幣的出現為社會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它還不夠方便。
一個封建社會的商人要想從長安去江南進購一批絲綢,就不得不攜帶大量沉重的金銀,而且長途跋涉也容易遇到盜匪搶劫。這時,鏢局就出現了,商人不得不支付傭金委托鏢局幫忙押運,這無形中又抬高了交易成本。
一些聰明且在本地聲望較高的有錢人顯然看到了這個問題,他們在長安和江南各開了一個店鋪。告訴長安的商人說,從今以后你們不必再委托鏢局背負沉重的金銀長途跋涉去江南進貨,只需把你們的金銀放在我們店鋪,我們給你們開一張憑證(銀票),你們只需要拿著這張輕巧的憑證去江南,在我們的分店用憑證就可以當場兌換金銀,我們只收取很少量的手續費,就這樣,錢莊出現了。是不是很像現在的銀行,你存錢,他給你開張存單?
漸漸的,大額的交易逐漸用銀票取代了金銀實物。是不是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對,銀票也是紙質的,但它可以用來買東西,已經很像我們使用的人民幣了。
再后來,統治階級將所有的錢莊全部收購了,把人們手里的各個不同錢莊發行的不同樣式、不用標記的銀票換成統一由國家發行的貨幣,系統的解決了不同錢莊之間的銀票不能通兌的問題,極大的方便了市場商品的交易。隨著國家金礦的不斷開采,國家就用金庫中黃金儲備按照一定的比例發行貨幣,這就是常說的金本位貨幣。
我們很容易看到,之所以這張沒有任何使用價值的紙張能買到東西,不是因為它本身的價值,而是它具有含金量。比如規定每擁有5克黃金,就能發行一張100元的人民幣,那么,如果你用100元買了一件上衣,其實質是你用5克黃金買了一件上衣,紙幣只是代替黃金行使貨幣的職能而已。
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逐步提升,大量商品被迅速生產出來。金本位又不能適應經濟發展了。
金本位下的貨幣發行量和黃金儲備量是一致的,黃金產量的局限性也就限制了紙幣的發行,一方面商品大量產出,另一方面紙幣又不能大量發行來滿足購買商品的需求,就導致了這樣的結果:貨幣越來越值錢,商品越來越便宜——通貨緊縮出現了。
通貨緊縮帶來的后果就是買方不想買,坐等升值,賣方沒有生產的動力,不再生產。舉個極端的例子就很好理解:假如100元錢能買一套房子,由于通貨緊縮導致你手里的100元迅速升值,10天后這100元錢能買10套房子,你會怎么選?當然是揣著錢等10天后再買,甚至10天后依舊不買,繼續等它升值買更多的房子。開發商怎么辦?一定是急需出售手中的房源,并且也揣著鈔票,死活都不要再新建。因為或許今天花了80元建的房子,10天后10元錢出售了,不僅不能賺錢,還賠本了。
這時,以統治階級為首的信用貨幣的出現徹底擺脫了紙幣發行與黃金掛鉤的困境。信用貨幣是以國家信用為擔保而發行的法定流通貨幣,金本位下發行的紙幣都是有黃金作為依靠的,信用貨幣似乎背后沒有任何實物為擔保,只有一個抽象的信用概念,看起來好像真是一張沒有任何使用價值的廢紙,似乎不具備充當貨幣的條件。
我們或許可以這樣來思考:整個國家就是一個巨型的企業,有能力持續生產各種各樣人們所需要的商品,在這個國家生活的人都是這個企業的員工,企業每月會按照各個員工付出的勞動力、提供的生產要素等綜合貢獻,來給每位員工發放商品,并且允許員工的商品可以根據需要自由交換。但是這么一來又回到了前面所講的以物易物的情況,極為不方便。這時,企業就向員工承諾:為了員工方便交易,以后你們的工資就用一種紙質的憑證(紙幣)代替實物商品進行發放,這種憑證(紙幣)能在我們公司的倉庫買到所有你們需要的商品,當然你們也可以用這種紙幣互相購買商品。正是因為人人都知道這種憑證(紙幣)能在公司倉庫買到商品,所以人人都愿意持有它,也就愿意用自己手中的商品來和這種憑證(紙幣)交易。
由此看來,本身并沒有任何使用價值的信用貨幣之所以能買到東西,是因為它背后有實體商品的支撐,也就是說,你每次用紙幣購買東西,其實質是用你的商品或勞動力和其他人換取商品或勞動力的過程。明白了這個原因,你就能明白很多經濟現象。比如:為什么全球都愿意持有美元而不是人民幣,就是因為美國具有強大且持續的商品生產能力,相對于人民幣而言,美元的價值更高,兌換商品的保障更強。
因此,紙幣永遠只是一種交易媒介,本身不具備任何價值,它的出現只是為了方便交易,而交易的實質都是商品與商品或商品與勞動力的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