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勞錘布的侗族阿婆
在黔東南的深山里,有一群勤勞善良的侗族老人,她們不僅延續了侗族千年生活習慣,更保存了其文化和服飾。
她們執著地堅持手工制布,且制作工藝極其復雜,布匹要經過26道工序,通過藍靛、白酒、牛皮汁、雞蛋清等混合成的染液反覆浸染、蒸曬、槌打而成。制成之后的布匹將作為制作兒孫婚嫁和節日穿著的禮服,或者贈送給尊貴的客人。她們制作的布匹因其工藝獨特,所以特稱為“侗布”。
侗布短裙,裙褶純手工制成
越往寨子深處走,越能聽到此起彼伏“梆梆”的錘布聲,和著溪流“嘩啦啦”,傳遍整個寨子。我看著她們頭披白發,手起錘落的單調動作,心想僅這一項工序就得每日重復,堅持一個月,不由感嘆:若沒有侗寨老人的智慧和耐心,侗布不會流傳至今,后人也享受不到美麗的侗族服飾。
當侗布做好,老人們會親手為兒孫輩制作侗衣,這又是一項極其漫長的“工程”,為孫女做侗裙時僅一項折痕就要花費月余,都是用指甲一條條壓出來的,整齊勻稱,比機器還工整,令人驚嘆。
身著侗族短裙的姑娘
我在寨子里的年輕人熟悉后聊天,問她們會不會和奶奶學習制作侗布,她們很輕松地說:“不會,我們每人都有一兩套侗服就好,現在都買衣服穿,很方便的,不用那么麻煩……。”
我聽后默默不語,隨著時代變遷,這些年輕的女孩已經遠離了傳統手工,既不會織布也不愿意制布。她們追求的是外面的世界,是遠方……
晾在陽光下的侗布
我看著陽光下晾曬的侗布,閃著銀色的光;老人在月光下錘布的“梆梆”聲能傳到天際,這樣的情景還能存在多久呢?
我很慶幸走在寨子里與她們相遇,多么珍惜的場景,但愿多年后不只留存在我的心里。
侗布上繡的太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