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谷歌公司的Alphago戰勝人類棋手李世石,人工智能立刻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很多人都說人工智能的創業風口來了,于是大量人才和資本蜂擁而至。另外還有一個現象是,有很多人認為機器將取代人類,人類將有大量的工作被機器取代,關于人類將被機器統治的言論一時間甚囂塵上。其實說這些話的人都沒有真正了解人工智能,以上兩個觀點都是錯誤的。
最近王煜全老師在他的《得到》訂閱專欄里,利用一周的時間講述了人工智能,他在其中對人工智能有個提法,叫“這一波人工智能”。這句話隱含了幾層意思,首先人工智能由來已久,其次人工智能不止一種,第三人工智能還會有以后的波次。我們先來看看這波人工智能到底是怎么回事,說的通俗一點就是訓練機器做人腦能做的事情,比如看圖、下棋、識別語音,方法有點像馬戲團里訓練動物進行表演,當動物做對動作了,就給個正向的反饋,比如給塊肉吃;做錯了就沒有獎勵了。人工智能就是訓練機器進行類似的學習,如果機器做對了給個正反饋,如果做錯了就給個負反饋,當然這些都是機器自動進行的。拿看圖來說,就是給機器一個程序,讓它去看圖片,比如給它大量貓的圖片,它利用這些圖片通過一整套算法對貓有個基本的認識,比如有胡須、耳朵較小等等,再面對新的圖片時,它會基于那個基本的認識給出自己的判斷,如果是對的那么關于貓的認識會得到加強,如果是錯的,那么它就會修改自己關于貓的認識。通過這樣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最終將擁有認識貓的能力。剛開始的時候由于見的少,所以識別準確度肯定不高,但隨著量的增加,它的準確度會接近百分之百。
這個過程中,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要有海量的貓的圖片,也就是說數據的量要足夠大,這是這波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之間最大的區別。人見到一只貓,下次再見到另外一只的時候就能很容易就認出來,不需要看大量的貓,因為人能夠基于自己的知識體系理解這是一只貓。而機器不行,它必須看足夠多的貓才能在概率上接近完全正確。由于需要處理海量的數據,所以有兩樣必不可少的東西,一是計算能力,這個是處理海量數據的前提,再有就是算法,也就是能夠對貓有基本認知的方法。以上三點,即算法、計算能力以及數據,它們是這波人工智能的核心。我們創業應該圍繞這三個點展開,在算法上,谷歌提供了一個叫TensorFlow的基礎開發工具,這是一個開源的系統,它的第一批學員就有七萬多,它極大的降低了算法的門檻。我們只需要在這上面進行開發應用就可以了,沒有必要費時費力去研究算法,況且就算研究出來也不一定好用,因此這方面沒有多大機會。再有就是計算能力,谷歌、亞馬遜、facebook等的云服務提供了這種計算能力的服務,在國內有阿里、騰訊等,因此這個方向上也沒有任何機會。那么唯一剩下的是數據,也就是說結合具體行業,將人工智能運用起來,這是唯一的機會。把目光放長遠一點,其實人工智能跟頭些年講的互聯網是一類事物,頭些年能上網確實有點優勢,但現在哪還有什么優勢,不能上網反而是種劣勢,因為人人都能上網了。人工智能也是一樣,剛開始運用它或許還有點優勢,但等大家都用了,不用的反而是一種劣勢,也就是說現在抓緊時間運用,為的是不被淘汰,而不是所謂的趕風口創業。
人工智能不是人類智能,人工智能戰勝了人類棋手,這是由于它采用了對的方法對機器進行了訓練,但它說白了還是一臺機器,它根本不了解自己做每一步決策的意義,只是通過計算知道大體的輸贏概率,人類訓練它往勝率大的方向去。這就好像訓練小狗看到一加一的圖片知道叫兩聲,不是因為小狗明白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因為它想要人類的獎勵,而只有叫兩聲人才會給它肉吃,所以它才叫兩聲,如果叫三聲才給肉吃,那么它在見到一加一圖片時就要叫三聲了。再舉個例子,現在的語音識別已經很準確了,比如今天去吃川菜還是魯菜?人工智能能很好的識別內容,但是它不知道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不能很好的理解人的意思,它只能夠機械的翻譯,因此它從本質上還是臺機器,不具備人類思考的能力。所以那些認為人類將被機器控制的擔心,確實有點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