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羞恥感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朗讀者】。

先看了一次電影,看完后心里很不通透,迫不及待地買了原著,讀完原著再看一遍電影,各樣的情感漸漸浮現出來。

原著要比電影更細膩飽滿,雖然翻譯得不盡人意,卻依然可以感受到作者真實厚重的情感。可是導演對溫斯萊特的選擇就已經拿到了電影十分的勝算。雖然先看了電影,溫斯萊特所塑造的漢娜的形象已經不可動搖,但相信即便先看原著,溫斯萊特也是漢娜在熒幕上不可取代的形象。二者的形象達到了幾近完美的契合度,溫斯萊特再一次用驚艷的魅力向觀眾呈現出演技的最高水準。

米夏,一個十五歲的中學生,自己的父輩剛剛經歷過二戰(zhàn),德國納粹對猶太民族的迫害造成的傷痛還歷歷在目,他們似乎自然而然地擔負起了對這一殘酷歷史的批判者的正義角色。

漢娜,一位三十六歲的列車售票員,一名普普通通的德國公民,真實地經歷了二戰(zhàn),并且親身參與了希特勒的滔天罪行,隱藏著這一份秘密過著看似平靜的生活。

這樣兩個毫無交集的人,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相識,并開始了一段不可告人的隱秘戀情。

米夏沉醉在人生第一次熱戀中全情投入,熱情無畏。那個唯唯諾諾,脆弱膽小的蒼白男孩因為愛情變得充滿活力和自信。他毫無保留地愛著那個大他二十一歲的女人,每一次爭吵都因為害怕失去而無條件地妥協(xié),他樂于聽從對方的一切安排,在教堂里看到漢娜流淚時眼神里盡是寵溺,為漢娜朗讀時熱情洋溢,神采飛揚……這樣真摯的投入一點都不突兀,這樣的愛也不容置疑。

漢娜的剛柔并濟是一種獨特的魅力。她的體態(tài)略顯健壯卻充滿母性,她的眉目里總會輕易凝聚起一股剛毅,而每一次的沖突都起源于難以掩飾的敏感和自卑,她用過度自我保護和強硬的姿態(tài)來抵擋內心的羞恥感,她用冷漠決絕的語言攻擊米夏,卻也在聽他朗讀時忘情地在他懷里哭,她一面利用年齡的差距來占據強勢的領地,一面又因著內心深處的秘密而極度自卑忐忑。當米夏問她是否愛他時,漢娜遲疑地點點頭。

為了保守內心的秘密,漢娜悄然離開了米夏。米夏因此消沉,質疑,怨恨,自責……直到若干年后在法庭上聽到漢娜史密斯的名字,米夏如雷轟頂。漸漸地,答案浮出水面。當漢娜為了保守文盲的秘密而寧愿付上自由和公正的代價時,米夏多年來的復雜情感繼續(xù)無法釋懷。當宣判的那一刻,漢娜還是像被擊中一般表現出極度的費解,驚訝和絕望,之后她似乎是本能地望向了米夏的方向。那一眼,證明她愛過,也證明還愛著。可是她太卑微,無論是在大環(huán)境里,還是在內心里,都籠罩著根深蒂固的羞恥感。所以她一直梗著頸項一副咄咄逼人的樣子俯視著米夏,內心卻是患得患失又戀慕著他識文斷字的學生氣息。所以法庭上她極度緊張地據理力爭,卻在虛設于道德制高點上的法官的逼拷下茫然無措地反問:那如果是你會怎么做?也正是這無力的反問,揭示出了同樣作為受害者的德國普通民眾和德國整個民族的處境。

漢娜的羞恥感成為她一生的主旋律,她在羞恥感的驅使下做出了所有的重要選擇。這是她的價值取向,她為了不暴露這個秘密,寧愿殺害無辜,寧愿傷害愛人,寧愿斷送自己。這樣的極端里,卻潛藏著人性的通性。

米夏經歷了失去她,尋找她,邂逅她,疏遠她,拋棄她,重拾她,最終的失去她,短暫的交匯之后,他旁觀了她的一生。直到站在漢娜的幕前,才將大半生淤積在內心的懷疑,抱怨,憤怒和羞恥感全部化作對她的理解。而他自己也同樣在羞恥感里步履維艱地行走了一大段人生旅程。

漢娜一直稱呼米夏“孩子”,帶著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和疼惜寵愛的溫情,掩藏的是文盲的羞恥和對文化的渴求。無論表面還是內心,都是真實的,更真實的是,真正的孩子恰恰是漢娜自己。她有著孩子般未開化的心,充滿了愚蒙;又有著孩子般極力探索的心,充滿了渴望;還有著孩子般沒有安全感的心,充滿了無助。

漢娜最終踩著書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朗朗的讀書聲起起伏伏不絕于耳,又似乎寂靜無聲悄然落幕。這一生總歸是畫上了一個句號,這個句號如同漢娜在獄中費力學會識字后書寫的筆跡,力透紙背,生硬笨拙,盡能竭力,剛硬中有幾分無法掩飾的躊躇,膽怯和自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