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想,人生無求可得,我所得皆是幸運。早年以為是奢望的也逐漸握在了手中。世事豈能盡如人意,有感激之心,生活才不至于面目可憎。只要知足,其實人世也未必沒有歡喜在。
長假來臨,因為實在找不到伙伴竟然格外感覺孤獨,沒事的時候最愛做的就是抱膝坐在窗臺上看著外面發呆。那或晴或陰的天,那對面林蔭路上來來往往的人。
在昏暗的臥室借窗簾縫間逃進來的一縷光,翻一本老書,那些曾經晦澀不懂的文字似乎隨時光的沉淀而變得越發意義深明。
深夜開始看小說直到東方泛白,在安靜與漆黑一片中妄自揣度書中主角的心路歷程,這種感覺真可算上久違了。
終于讀完了《橘生淮南》,末了帶著淺淺的失望與留戀,八月長安的振華高中三部曲,唯獨此篇我拖著始終不愿讀,那些沉重亦或是溫暖,總讓每個階段的我感覺不合時宜。
幾日前無意間在微博看到張嘉佳新書的推薦,書名和宣傳語瞬間將我吸引,于是毫無糾結的下單,今日拿到仿佛有沉甸甸的歡喜。
文字是海面天光,卻有穿透污濁浮面的力量,有一種魚群,就是依靠這種力量為生的。
幾年前,一個人出去西北,路過一個廟,空中飄著小雪,小和尚們排著隊搬白菜,樹上有個頭兒很大的喜鵲,非常的空山鳥語。
如果能聽到鳥叫、水流、雪落在石板路上的聲音,那一定是安靜的,海教園很多地方都是這樣,這種場景并不需要絕對的安靜,只要人是安靜的就行。
有一點風會更好,風穿過白楊林的聲音,是我小時候的最佳回憶,如果有機會,我一定專門找個老家的草溝里睡個午覺。
曠野里的風也很好,農村比較常見,其它地方不行,要么是灰突突的毛草溝,要么是墨綠的苞米地,就算是風吹麥浪,意境也不夠,會讓人想起農活,手持鐮刀的那種,風塵仆仆的。
酒后的安靜祥和,確實是有點兒佛光普照的意思,人是半醉半醒的,大腦還有點懵,還能睡,但也睡不踏實了,不如坐起來,喝點涼水,想想事情。這個時候,身邊一定不能有打呼嚕的人。
總體來說,一個人的時候比較容易安靜祥和,兩個人的話,最好是有一個人在睡覺,人很多的話,基本上不可實現。
突然想到,之前看楊德昌的《一一》也是如今天這般一個憂郁的午后,暗淡的光從窗簾縫射進來,屋里一片幽暗,我一個人默默的看著,對話很少,整個過程都平淡而安靜。
有些事一旦在我們大腦里形成記憶,就會變成一個完整的具象,就像這部電影。我不僅記得劇情、臺詞,還記得那天的天氣和溫度,還有影片結束時我的那種既憂傷糾結又悵然若失的心情。
片中,兩個孩子的媽媽說自己想出家,她說她覺得自己好像白活了。那句話忽然刺疼我了,我記得可能我也這么想過,只是那種念頭,在感知的遼闊川流中飄走了,我并不自知。此時,被抽離出來,擺在我面前給我看。
《一一》整篇的感覺都是如此,你會覺得每個角色都是你,他們說的正是你想的,你站在另一個角度,靜靜的觀看的你自己的生活。而生活本身,也如電影那般,寂靜淡漠,莊嚴虛無。
如果我沒有眼光來善于選擇,但求我能覺悟而勇于舍棄,人生就得學著忍住眼淚,去體會人與人面對面的無能為力,進而嘗試著去原諒全世界,也包括自己,一切終歸是,激情會被歲月沖淡,鼻膜也都跟著退了色。
如果有一天你也像我這般百無聊賴,也許就回明白我怎么會在這個初秋午后幻想起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五十年后的自己來。
年輕的時候,要像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想要去徒步,去旅行,趁自己還年輕的時候到處走一走,在二十幾歲的年紀里做幾件到八十歲想起時還會微笑的事。
不要沉重的拉桿箱,只要一個雙肩背包,帶上一本書,還要有相機和音樂 OK! 去吹吹愛琴海的風,親吻阿爾卑斯山的雪,感受北歐寧靜祥和,還要看看米蘇拉比河兩岸山坡上那火紅的石楠花。
當有一天我老了,就住在南方的小巷子里,開一家小茶館,為旅人泡一杯茶,聽他們講講他們的故事。
晴天坐在門口看看路人,雨天在屋檐下聽雨水敲打青瓦,細數舊時光。一鏟一鋤,親手耕作。房前栽花,屋后種菜。
悠然看山水,沾得滿衣花香。不再用手機,不打攪別人也不被打擾。養一條大狗,自己洗手煮飯。騎自行車,晚飯后散步,遛狗。
一粥,一飯,一菜,一壺茶,一本書,一段故事,與一人……
*作者:一走肉,段位很高的心理咨詢師,亦是沒有心機的偽文藝婊,喜歡嘚瑟和耍流氓,遇到請繞路。微信號:ndxj521,添加請備注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