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糾結
絕大多數同學,都曾在學習與社團之間徘徊。
當初,我們立志好好學習,決心向獎學金發(fā)起沖擊,或者至少,以“不掛科”為底線;
當初,我們看見自己向往的社團在招新,激動地報了名,并且謹慎地準備面試。得知通過后,感覺“幸福來得突然”!決心要認真做事,結交更多的朋友。
如今,卻因為社團的工作沒時間寫作業(yè),沒時間復習,沒時間靜下心來,看看書;
或者,因為學習上的重擔,沒精力參與社團的工作,看著其他課業(yè)繁重卻仍堅持干活兒的伙伴們,心生愧疚。
所以,我們慌了,我們不知,如何是好……
02 學習
此處的學習,特指“文化課學習”,或者“從書本中學習”。
文化課學習,無疑對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至少要保證能夠順利畢業(yè)。而且,文化課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校對自己的評定、獎學金的有無、讀研的可能性、以及獲得理想工作機會的概率。
從書本學習,我們主要的任務是理解概念、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鍛煉了幾項非常關鍵的能力:閱讀能力、邏輯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記憶力,當然還有,應試能力… 培養(yǎng)好這些能力,終身受用。
從書本學習,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情況下我們是給什么學什么,但很多時候并不知道為什么要學它。有人說“為了保研/考研呀!”,這個理由,很像我們在高中的時候喊的“為了考個好大學!”,雖然激勵作用明顯,但卻比較危險。當初剛到大學,發(fā)現一切都和想象中不太一樣之時,我們是不是覺得有一種被騙的感覺呢?那現在長大了幾歲,難道還要再自己騙自己一次嗎? 我想,更好的理由,可能是“老子/本寶寶就是喜歡這專業(yè),就是想去多學點!”這樣的人,學起來是有快樂的。有正反饋,才能把事兒做得長久,也就是所謂的“堅持”。 而由于缺少實習機會,所以我們也很少會主動把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這樣學著學著,就會產生一種“學了也沒什么用”的感覺。
03 社團
這里先拋開趣味性較強的“興趣類社團”,咱們主要聊一聊嚴肅一些的“服務類社團”,學生會這類的。
我想特別強調的是:社團工作也是一種學習,是一種從需求出發(fā),需要什么學什么,面向“實際問題”的學習。
那么,我們都會面對哪些問題?
如何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如何快速上手社團的工作?
如何跟同屆的伙伴溝通,又如何跟學長學姐溝通?
如何在社團工作與自己的其他事情上分配精力?
如何處理工作中的疏忽或差錯?
……
顯然,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東西,也是我們將來在工作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在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就在不知不覺中增強了溝通表達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甚至是領導能力。
當然,社團也有其局限性。比如:
這些社團主要是為學校服務的,可能不會太關注“人的發(fā)展”;
我們自身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一直為了完成工作而干活,卻不關注自己有沒有進步;
見到更多的人,自然也會見到許多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如果調整不好心態(tài),很可能讓自己不愉快;
04 取舍
當學習與社團發(fā)生沖突,我們必然要做出取舍。而這里的取舍,當然不能是絕對化的。
任何脫離前提假設的絕對判斷都是耍流氓!這里的”前提假設“,就是我們的個人定位、發(fā)展規(guī)劃以及個人偏好。
假設一:我愛學習,學習使我快樂
如果你很看好或是熱愛自己的專業(yè),并決定將來要以專業(yè)所學作為自己的事業(yè),或有考研/保研的打算,那就少在社團瞎折騰了。
假設二:我愛做事,自己不是搞學術的料兒
如果你是發(fā)自內心不喜歡自己的專業(yè),或者確定了將來不會從事本專業(yè)的工作,而恰好又有一個真正能讓你學到本領的社團,那就把重心放到社團上吧。請注意,我這不是叫你不用好好學習了。“好好學習”是對的,但“必須好好學專業(yè)課”就是在某種程度上忽悠人了。隨著時間的積累,我們會發(fā)現:該學習什么知識、培養(yǎng)什么能力,不是學校說了算的。課程的安排只是幫我們省去了“思考要學什么”的過程,而給出的結果,絕對不是適合所有人的。即使這樣,別掛科。
假設三:覺得都挺好,兩頭都想要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你必須不斷確認自己的價值觀:在學習任務與社團工作發(fā)生沖突時,仔細觀察自己的選擇過程,想一想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它們兩個到底哪個對我更重要?搞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后,慢慢向它靠攏。雖然我們能見到在社團和學習上表現都很出色的人,但那只是少數人,除非你足夠有能力,否則別貪心。
假設四:不喜歡專業(yè)課,也不想混社團
如果專業(yè)真的不適合自己,又沒有中意的社團,那就培養(yǎng)一項自己看重的能力吧。不要無所事事。
權衡取舍,是每個人都需要鍛煉的能力。不管怎樣,我們都是在積累未來生存的資本。
在取舍中可能還會覺得不適,別怕,你并不孤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