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了一篇大咖的文章,對目前的教育又有了更深的思考。我們從小學開始,就開始與考試打交道,開始與分數打交道,一直到大學畢業。從小我們的父母親戚也會習慣性的問我們“考了多少分啊?”,也習慣了以分數評價我們學習的結果和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寬度。簡單的邏輯就是,分數高代表學好了,代表能力強,代表將來能上大學。于是從小我們就為了分數而奔波,而奮斗,而活。
誠然分數高低能從知識識記的角度證明我們記住與否,起到了一個即時反饋的作用,可是也僅如此而已。比如我們語文考了90分,我們記住了很多唐詩宋詞,記住了很多文言文,但是等畢業多年后,我們記得住幾句唐詩,幾句文言文?基本上我記得的只有這么幾句——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紅豆生南國。數學除了加減乘除外,基本都還給老師了。基本上工作中說用到的知識技能大部分來自于自學。
再來看,這個分數的及時反饋作用,到底是好是壞。拿到成績后,一個學期的學習成果就被簡單粗暴的評價了,定型了。至于學的這些知識如何應用,是否正確,沒人在意。可能直到很多年以后,我們才發現學的某個知識是偏頗的,是有歧義的,但那之前,我們已經付出了很多的代價了。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被寵的厲害,受不得別人比自己強,但是分數總是有差異,總會據此排出一個一二三四名。于是得到第四名的人就會郁悶,就會不舒服,家里人也覺得不好意思說。這樣持續下去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那就是做一件事的好壞,一定要通過簡單及時的方式得到反饋,就是“短視”。工作好不好玩,在于公司給多少錢我,不在意平臺的大小,空間的大小。
還有一種致命的影響,那就是我如果考過第一明晚就一定要一直第一名,如果哪天考砸了,就會沮喪,心情低落,看誰都覺得誰在嘲笑自己,甚至會自我否定。這就是所謂的“玻璃心”,太在意一時的結果,輸不起。這會對孩子將來的長遠發展起到重要的影響,很難被扭轉過來。
我們需要深思,尤其是家長,更重要的是學校和教育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