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歷史才能走向未來——《未來簡史》讀書筆記(上)

這是《未來簡史》讀書筆記的上半部分。


1.上帝已死,新神將鑄


雖然和尼采說『上帝已死』的情境不一樣,但用來概括未來簡史的第一章還是比較契合的。

人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解決舊的三個重要議題:饑荒、瘟疫和戰爭。也正以一種難以想象的速度構建了新的三個重要議題:永生、幸福和成神。

舊的問題能得以解決,主要是因為人類終于在第三個千年意識到:我們不再需要祈求某種神或者圣人來解救人類,而是用更多的事實(定理和規則)去預防。不管是饑荒、是瘟疫還是戰爭,都從過去『不可理解、無法控制的自然力量』轉化為『可應對的挑戰』。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的話,也就是說,在認知之外的事物,我們是沒有辦法去解決的,只能用慣有的『歸因謬誤』將這一切歸咎于某一種不可知的力量。

新的三個議題都是在現有的主流價值觀體系下裂變出來的追求。

  • 首先,永生欲望最強烈也是最先有可能獲益的群體,來自與那些在權利、金錢、地位登上巔峰的人們,他們是現在人類社會的規則構建者,某種意義上甚至說是現有價值觀的塑造者。
  • 其次,追求幸福與快樂并不是所有人的信仰,而是人文主義盛行下所宣揚的意識形態。
  • 最后,進化為神人這個目標如果成為現實,對大部分人來說,其實是一個災難。

但與此同時,這三個新議題實現的過程中,人文主義將不可避免的崩塌,新的意識形態在逐漸形成中,或者說新『神』將鑄造成功。

就像作者本章的最后一段寫到的:

回首過去很多人都會認為法老時代的結束以及上帝已死的概念都屬于正面的發展?;蛟S,人文主義的崩塌也同樣是一件好事。人們之所以不愿改變,是因為害怕未知。但歷史唯一不變的事實,就是一切都會改變。

2.從眾生平等到孤獨


『人類世』是一個地質學概念,曾在《第六次大滅絕》中了解過。之所以能用人類來命名地質學紀元,是因為人類已經成為了和氣候變化、板塊運動、小行星爆發同等級的影響地質變化的因素了。更確切的說,人類的活動已經成為改變地球生態的主要因素。物種大滅絕和氣候變化加劇是最為明顯也被廣泛認可的后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或者說智人已經是足夠區別于其他動物了。

智人的出現是人類世的開始,在極速擴張到各大洲的同時,也順便的就將各大陸上的大型動物幾乎殺光。而農耕的出現,則可以算是人類從動物界獨立出來的標志。因為,在舍棄了狩獵采集的生活之后,人類在意識中拋棄了那種『眾生平等』的觀念,從而增強了人類獨特性的認識。相伴而生的轉變是宗教意義上的『泛靈論』變成了『有神論』。

不管是『泛靈論』還是『有神論』都是對未知的一種強加上去的解釋。然而,當科學革命之后,人類不在需要這種強加的解釋,進而催生了『人文主義』。這個過程所造成的后果,卻是人類孤獨的讀過了將近500年。因為,在狩獵采集時代中,人類通過和動物交流和溝通來完成所有的行為。在農耕時代中,人類通過和神交流和溝通完成所有的行為。雖然這些都是想象層面的事情,不過卻是人類和其他『物種』溝通的過程。而科學革命之后,人類斷了這種溝通。

不過,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人類并沒有想象的獨特。

3.人之為人,意義之網


人之所以為人,有諸多不同角度的解釋:

  • 有靈魂
  • 有心靈
  • 有意識
  • 會制作工具
  • 會對過去和未來有長久延續的自我

前三種都是非物質層面的概念,而現代科學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物質世界的基礎至上。到現在,『靈魂』、『心靈』、『意識』和『主觀體驗』等概念被大多數的科學家放棄了。但是,現代政治和道德都是建筑在這些概念至上的。這種矛盾,可能馬上就會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中體現,因為按照作者推理,人類正在大步的邁向『數據主義』的時代。顯然,按照這種『物質產生意識』的邏輯有兩個推斷:

  1. 其他動物和我們人類并無本質區別;
  2. 我們在數據中產生『數據幽靈』也只是時間問題。

人在多次認知革命中不斷的喪失獨特性。這些革命過程不僅僅是在回答『人是什么?』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另外一個問題——人為什么能獲得統治其他生物的能力?

作者認為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群體的想象——意義之網。這種網,包括了公平感、正義之心、民主、上帝、金錢、國家、天子(法老)、公司等等。作者將這種網稱之為一種『互為主體』的現實。這種現實,并不是因為個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許多人類的溝通互動而存在。

但是,這種意義的網在宏觀歷史的尺度下是不甚牢靠的,可能會忽然解體,也可能忽然被另外一種意義之網取而代之。而我們讀歷史就是在回顧這些網的編織和解體過程,從而讓人們在新的網替代舊的網時能夠先知先覺,從而從舊的網中破網而出,參與到編織新的網過程之中。

4.文字與現實


由前三章作者得出智人從萬千物種中脫穎而出的最主要原因是編織意義之網,構建一個虛構的故事。從而,智人可以突破鄧巴數字150人的交際極限,從而實現更廣泛的合作。

但是在文字發明之前,單純靠語言的轉述和人腦的記憶,無法去構建太過復雜的虛構故事,這樣就極大地限制了這個共同體的規模。當文字在蘇美爾出現后,就帶有一種宏大的使命——構建更復雜、更廣泛的虛構故事。

文字當然不辱使命,甚至表現出來的力量比預期還要強大。因為,文字作為統治階層集權的一個工具,使它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描述現實,更是體現在按照統治者的愿望來塑造現實。漸漸地,文字中虛構的現實和真實的現實開始構建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就像作者說的:

太過扭曲現實,力量就會被削弱,讓你敵不過那些能看清現實的對手;但是想要有效壯大組織力量,仍然得依靠那些虛構的神話。

在本章的最后,作者又警示我們,在21世紀,我們還會創造出比以往更強大的虛構概念以及更集權的宗教。虛構與真實、宗教與科學將更加難以區分。

如果在未來,類似與黑客帝國中一樣,先不管我們是否有權利自由選擇活在虛構還是現實,就維持全球人類社會的正常運轉而言,不再需要非常多的人。那么社會中不同階層間的所有『梯子』將不復存在。階層將變得牢不可破。在長久以來,社會中存在這種階梯的時代,都是因為,當權者想要更好的讓這個社會運轉還需要不斷補充人員。到那時,不管最上層的人是否在生物學意義上成為了神,在統治意義上,也將成為名副其實的神,就像古埃及的『法老』和古中國的『天子』。

5.永遠的Couple


英文第五章的名字叫做『The Odd Couple』,說的就是科學與宗教這對奇特又怪異的 Couple。嚴格說來,科學是從宗教中掙脫而出的,卻又糾纏不休。按照作者的話說是,科學和宗教就像一對進行了500年婚姻咨詢的夫妻,卻仍然沒有了解彼此。真是相愛相殺,卻又各懷鬼胎。

科學在初生時,長時間里無法真正擺脫“上帝“的陰影,笛卡爾、帕斯卡爾等從一開始的數學家變成了上帝的仆人。不過,卻留下了“我思故我在”這樣振聾發聵的聲音,以致康德也從中得到啟示,從而義無反顧的走向了用宗教哲學探索世界本質的道路。就算是在另一條路上出現的像牛頓這樣的集大成者也在晚年受到了“上帝“的啟示。

到現在,科學和宗教有不同的適用范圍,科學主要掌管著事實部分,而宗教更多掌管著價值判斷的部分。但是,當我們需要一個行為準則的時候,需要把事實和價值判斷兩方面結合。這就有了一個交集部分,有時候科學占據主導,也有時候是宗教占據主導。主導者的不斷變換,對社會而言是一種運行模式的變換,對個人而言是一種信仰的轉變。

也許正像有人說過的一句話:『缺乏宗教關懷的科學是毀滅和災難, 而缺乏科學精神的宗教是蒙昧與無知。』。宗教和科學本來就是無法分離的一對 CP。只不過有時候宗教會換一換靈魂,比如從以前的教條主義變成了人文主義。


未完待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晚秋記懷 鹿飲溪 碧橙晚楓落紙箋,雨聲清淺,山高煙水遠。...
    鹿飲溪er閱讀 762評論 2 16
  • 云寫風 一筆帶過 風寫云 大氣磅礴 你寫我 輕描淡寫 我寫你 揮毫潑墨
    易水漸寒閱讀 420評論 0 0
  • 許慎《說文解字》說“玉,石之美也,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可見古賢人拿君子以玉喻五德。沾染了煙火氣息的靈瑞...
    乍暖閱讀 484評論 2 2
  • 說起兼職,使我想起了在廈門的那個暑假,那也是我人生中的大學暑假,當時是寢室的一個死黨一同前去的。 陽光正好,我們穿...
    wuli靜靜呵閱讀 268評論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