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老師,我覺得最近有點走火入魔,感覺總會抓緊每一次機會,去思考關于教育教學管理的問題。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件好事,但我唯一能肯定的是,思考肯定比不思考要好。
前兩天,我校高一(文)學生隊與教師隊組織了一場籃球比賽。
我作為教師隊伍的一員,其實對于勝利并沒那么渴望。更多時候,我是在思考這場球賽所折射出的一些東西。
比賽一開始,教師隊憑借著早已謀劃好的戰術,拉開了分差。而高一(文)只是中規中矩,配合上甚至顯得不那么有體系。前三節結束的時候,兩只隊伍的分差,是十一分。
教師隊領先十一分。
比賽的關鍵是在第四節。第四節高一(文)我如果不能扳回來,那這次比賽教師隊就贏定了。
而高一(文)有著最明顯的優勢,體力。
第四節前五分鐘,教師隊和高一(文)基本都是保持一隊一個球的頻率,雖然分數蹭蹭蹭上漲,但很可惜,分差仍然恒定。
比賽只剩下五分鐘的時候,高一(文)開始發力了。他們憑借著年輕,憑借著不錯的身體條件,開始強攻。
比賽到了這個時候,也到了最扣人心弦的時候,高一(文)一度把比分分差拉到了兩分之差,可以說那一刻,只要在進一個球,就能拉平比分,打成加時賽。
而這個時候,時間剩下了最后一分鐘……最后三十秒。很遺憾,在老師隊的死守下,高一(文)未建寸功,反而教師隊再度進球,教師隊贏了。
這應該說是一場很平常的比賽,但是因為參與其中,所以引發了我的思考。
把鏡頭往回拉,其實,在比賽還沒開始之前,我每次遇到高一(文)的同學,他們都是自信滿滿的。事實上,教師隊對這一次比賽,信心也并沒有那么足。
但是最終的結果,信心滿滿的隊伍失敗了,信心不足的教師隊勝利了。
我試著去總結這其中的原因。
這讓我發現了一些很有趣的東西。
第一、高一(文)自信心太足,所以沒有準備。
因為太自信,所以能看到,高一(文)的戰術,基本上是各自為戰的。而教師隊不同,在比賽前一天,就已然敲定了戰術,不打無準備的仗。而高一(文)呢,在分差拉開之后,才聚集在一起,開始商量戰術。
第二、分差太大,卻不在一開始追回來
如果說第三節結束,高一(文)與教師隊的分差只在一兩分之間,那這場球賽,已經沒有懸念。
原因很簡單,老師們的體力跟不上,一兩分的差距,太容易被反超。可是高一(文)卻是沒能拉開這個分差,第四節去了一半時間了,分差仍然還是存在。
第三、輸在團隊配合上
教師隊丟分不會怪給誰,但到了后面,高一(文)卻是有點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這種情緒并沒有良好引導,而是在互相責怪。
說了這么多,實際上還沒有進入到我想說的主題。
我想將此次比賽,比喻成高中三年。
高中三年,就如同四節比賽。如果說你在前三節,也就是高三之前,不努力,導致和別人拉開極大的差距,那么等你開始努力的時候,即便是累到淚流滿面,你也是輸的下場。
即便是你再努力,你想用一年的時間去追趕別人的三年,那幾乎都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你一次又一次接近,但接近并不努力。因為你在努力的時候,別人并沒有放棄努力啊!
有個學生告訴我:“到了高中,知道該努力了,可是你想要追趕的那些人,人家初中努力學習,高中也從未放棄,怎么去追趕。”
人生就是這樣,你沒有努力的時候,人家在努力;你想要奮斗的時候,人家還是一直在奮斗,差距一直在,從未縮短。
高考也如同一場比賽,一場注定會有人吹響哨聲,提示比賽結束的比賽,它是有時間限制的,到了那個時間點,你即使再覺得你可以再搶救一下,但搶救的幾率,始終不大。
故而,我希望我的學生,正在高一或者高二的學生,從此刻開始努力,正如同那一場高一(文)和教師隊的比賽,從第一節開始拼搏、第二節開始拼搏,都可以,但千萬不要在最后一分鐘,才想要去博一把。
那時候,書山里,你博不贏了。
當然,這樣一講,很多同學可能會很沮喪,就如同剛才那個學生所說的一樣,那么大的差距,可能再也追趕不上了。
這里,我們就不得不慶幸的發現,籃球比賽與高考的不同了。籃球的分數,沒有限制,可高考的分數,卻是只能在750。
換句話說,知識一直是那么多,別人從高一開始努力,要攻克那么多知識,你從現在開始努力,也是為了攻克那么多知識。
在分數值固定、時間固定的情況下,追趕的機會,遠遠比一場籃球的機會還要大。
所以,在文章的結尾,我想這樣告訴大家,你覺得晚了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
想想如果籃球比賽規定只能達到一個固定分數,然后對手必須轉為防守(復習、鞏固),你難道沒有贏的機會嗎?
機會太大了。如果你從此刻開始努力的話,你和那些成績優異的同學,雖然起點不同,但是卻一定能在同一終點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