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三國演義》,諸葛亮仍舊是知識精英階層追捧的偶像,有了《三國演義》,諸葛亮就成為世俗大眾崇拜的偶像。
1
這里論述的諸葛亮歷史地位,區分歷史上的讀書階層和非讀書階層。
歷史上的讀書階層就是所謂的知識精英階層,他們要么身居廟堂治國理政,要么處江湖之遠吟詩作賦。
這些知識精英,自然熟讀史書,諸葛亮在《三國志》、《后漢書》、名人札記中都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們了然于胸。
在讀書階層,諸葛亮的歷史地位一直很高,受歷代王侯將相、才子佳人追捧。
但在《三國演義》問世前的一千多年,諸葛亮在非讀書階層中,未必就真的很有名。
知識是有門檻的,非讀書階層連名字都不會寫,他們怎么能知道諸葛亮是何許人也?有賴于官方的宣傳推廣,非讀書階層對諸葛丞相可能有一個朦朧的印象,只知道他是個大忠臣,至于其他,恐怕就一無所知。
歷史上的讀書階層總是占極少數,一百個人之中能有一個讀書人就算不錯了,即使是讀書人,也有讀的好的讀的差的,那些差等生,雖然仗著家里有錢有勢,能識得幾個大字,但也只是些斗鷹走犬之徒,對諸葛丞相的印象恐怕也沒有多深刻。
所以可以大膽的推論,在《三國演義》問世以前,諸葛亮的歷史地位僅限于官方和知識精英階層的認可,這幫人只占極少數。
而占人口最多數的是普通大眾,好一點的,能知道諸葛亮是誰,差一點的,恐怕連諸葛亮是誰都不知道。
2
《三國演義》就是一座橋梁,一座連通上下知識鴻溝的橋梁。
羅貫中將三國志的故事進行了二次文學創造,把三國這段史實從陽春白雪變成了下里巴人。
《三國演義》填充了諸葛丞相的血肉,拔高了他的形象,讓他從枯燥的歷史中掙脫出來,變得栩栩如生。
作為通俗演義小說,《三國演義》的閱讀群體覆蓋面更廣,更重要的是,基于小說衍生出來的說書、戲劇,更快的覆蓋了文盲群體,讓非讀書階層不用閱讀就能了解諸葛丞相的傳奇一生。
斗膽推測下,《三國演義》及衍生品問世后,諸葛亮的形象在普通百姓心中才清晰了起來。
《三國演義》的貢獻,是把諸葛亮關羽等人物,從廟堂之上搬到了廟堂之下,從知識精英階層傳遞到了普通大眾階層。
《三國演義》對三國這段史實,是一個傳播的質變。
當然,諸葛亮本身就有不朽的功績和崇高的歷史地位,這是他能名垂青史的第一前提,但一開始僅限于在知識精英階層討論傳播。
如果沒有《三國演義》這種通俗文學作品以及說書、戲劇等衍生品的傳播,諸葛亮在普通民眾之間的影響力絕對不大。
舉個例子,楊堅和趙匡胤都是開創之君,都結束了亂世,讓華夏重新一統,他們的歷史貢獻要比諸葛亮高很多,但他倆在后世普通百姓心中也就是一個普通開國皇帝,其魅力遠遠比不上諸葛丞相。
論歷史貢獻,諸葛亮在楊堅和趙匡胤面前,肯定要渺小很多,但若論歷史知名度和歷史口碑,諸葛亮則立馬高大了許多。
所以《三國演義》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3
就說當下,有誰不是看《三國演義》才了解的諸葛亮,有幾個是去看《三國志》和《后漢書》?
大多數人那點文言文能力,還都是高中水平,早就忘得差不多了。
更有甚者,很多人連《三國演義》都沒讀過,了解三國,都是靠電視劇、電影、短視頻這些新型的傳播媒介。
而電視劇、電影、短視頻取材的來源就是《三國演義》,如果沒有《三國演義》,三國這段歷史將和南北朝、五代十國一樣,就是一段枯燥無味的歷史。
如果諸葛丞相的歷史地位僅限于在知識精英階層討論,普通大眾不能與聞,那這個歷史地位有什么意義?壟斷知識上癮?
有的東西,還是應該讓普通大眾知道。
故而,我認為羅貫中對于諸葛亮的大眾化,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