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朋友的絕交或者反目都是因為最近發生的一件讓人難以容忍的事情。他們會選擇性的只記得這件對他不好的事情,而之前那么多溫馨的歲月,那么多他對你好的畫面抵不過最壞的那次印象。這種現象可以被看做百次好抵不過一次壞。先看幾個例子。
一年前,我和先生去喝了章章和她老公的喜酒,婚禮上她笑得甜蜜燦爛,那種純凈幸福的笑容,我至今記憶猶新。
一個月后,我和閨密逛街時又遇到了章章,初為人婦的她白里透紅,光彩照人,熱情地拉著我們一起吃午飯。
剛坐下,我看著章章把七八個袋子放到一邊,驚訝地問:“買這么多東西啊?”
章章一個個地給我展示:“這個是給公婆的,這個是給小姑子的,這個是給侄子的,這個是給老公的。”
我隨口問:“那你的呢?”
章章一愣:“今天拿不下了,下次我再買自己的?!?/p>
閨密心直口快:“你對你婆家人倒很大方啊!”
章章一聽,笑得十分幸福:“都是一家人嘛,而且他們對我也很好,所以我要做個好媳婦,好好對他們。”
這頓飯,章章自然是主角,我們聽她眉飛色舞地和我們分享婚后的幸福生活,她說老公對她很好,溫柔體貼,公婆也很喜歡她,以前常聽人說婆媳關系是天下第一難處的關系,沒結婚時都聽得心驚膽戰了,沒想到結婚后能相處得如此融洽,公婆性情好,為人好,很包容她這個小輩,難得的是夫家其他親戚也很好,個個熱情大方,很好相處,她簡直太幸運了。
我們也為章章的幸福高興,但我畢竟已經不是十八歲的小姑娘了,不會以婚后一個月的生活來判斷未來長達幾十年的生活。
章章滿懷憧憬地向我們描述未來的生活,她有一手好廚藝,這在80后、90后的姑娘當中是十分難得的,公婆知道她還燒得一手好菜時也很驚喜,所以她打算以后每個周末都花一天時間,精心烹調出一桌美味佳肴請夫家的親戚過來品嘗。
章章給我們描述的畫面是這樣的:
一大早她就去市場購買很多新鮮的食材和水果、零食,然后親戚們陸續上門,大家一邊吃著水果、零食,一邊聊天,然后她把一道道美味端上桌,親戚們盡情品嘗,然后交口稱贊,公公婆婆也覺得很有面子,他們家有一個賢惠能干的媳婦,一家人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一起,畫面溫馨而有愛……
看著章章無限向往的神情,浮現在我腦海里的畫面卻是這樣的:
章章一大清早去市場,大包小包地拎著很多食材回家,累個半死,如果老公愿意幫忙一起購買的話,可能稍微好一點。然后親戚們在客廳里聊天吃零食,她一個人在廚房揮汗如雨地忙著,到了飯點,終于做好一桌飯菜,然后一盤盤地端上來,而親戚們三三兩兩地聊著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估計也沒多少心思來稱贊她,即使有,最多也就是說幾句場面話,大家忙著聊天,恐怕也沒什么心情真心去贊美她。
等親戚們吃完后一起告辭,留下一地狼藉和無數殘羹冷炙等著她來收拾。起先她還忍耐著,時間長了自然不愿意了,誰的付出都需要被肯定,可是結局與自己原先預想的實在相差太遠,章章自然不愿意再這樣招待親戚了,可是親戚們已經習慣了章章的賢惠能干和大方,她突然轉變態度,自然意見不小,私下里少不了嘀嘀咕咕:看到沒有,沒多久就露出本性了,怎么找了這樣一個媳婦啊?公婆本來對媳婦日漸“懶散”心里就已不滿,再一聽這些話,心中的不滿就發酵了,而章章本來就積了一肚子怨氣,也需要發泄,戰爭自然而然就爆發了……
此時的章章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畫面中,我隱晦地告訴她,也許結局未必會跟她想象的一樣,當別人習慣了她的付出就會把它當成一種習慣,一開始保持適當的距離更利于以后的生活。
章章聽了有些不高興,認為我把人性看得過于陰暗了,人心都是肉長的,只要自己真心付出,一定會相處得無比融洽。
我笑笑,不再多言,真心地祝福她未來的生活幸福如意。
出了門后,閨密跟我感嘆:“又是一個傻姑娘!現在跟她說什么估計都聽不進去,生活會告訴她現實和想象是兩回事。”
大概在一年后,我突然接到章章的電話,她在電話里恨恨地跟我說:“晚情姐,他們一家都不是人!”
我心里一涼,驚覺我之前的預感也許應驗了。果然,章章無比氣憤地跟我講了她這一年來的生活。
和我原先預計的相差無幾,更令她心寒的是:當所有人指責她的時候,連她老公也覺得她的表現大不如從前,對她相當不滿,甚至還提到了離婚。
她哭著問我:“晚情姐,你知道我真的很想跟他們好好相處的,我很努力地去做了,我很多朋友做得還不如我,可是她們都過得好好的,我怎么會碰到這樣一家人,我到底做錯了什么啊?”
章章的故事我并不是第一次遇見,如果非要說她有錯,大概就錯在太早示好了吧!百次好之后,人家就會習慣你的好,而當你一旦松懈了或者做得沒那么好的時候,人家不會記住你之前的好,只會記住你的懈怠和不好。
其實這樣的錯誤大部分人都犯過,睿智如我先生也不例外,記得先生剛和我父母接觸時,恨不得表現所有的好,恨不能讓我父母覺得他比親生兒子還可靠,每天都向我打聽我父母最近有什么需要。
確實,我父母對他贊不絕口,在最短的時間里接納了他,先生得意非凡地對我說:“你老公與人相處的能力是不是一流啊?”
我卻很認真地告訴他,這樣的相處令我很擔憂,我認為他對我父母只需做到80分即可,先生并不明白我的意思,還笑著問我是不是他和我父母關系太好,我吃醋了。
我一臉抽抽,反過來問他:“你能做到一輩子像現在這樣熱情嗎?如果你一直表現得像現在這樣,以后他們有任何事找你就會找成習慣,他們習慣了你現在的熱情,如果以后你做不到了,那么你前面的付出有可能就歸零了,甚至比什么都沒做更糟,你能接受嗎?”
先生愣住了,那段時間,他特別希望我們能夠非常完美地處理好與對方父母的關系,每次送給他父母的東西,都以我的名義來進行,確實,婆婆對我很是滿意,我幾次暗示他別這樣做,先生非常不解,認為像他這樣默默把一切打點好的丈夫上哪兒去找。
那一次,我非常認真地告訴他:“我并不是不想對你父母好,但是我不想在一開始就表現得無比熱情,也許短時間里我們會相處得很融洽,但是從長遠來看,未必是好事,因為我做不到永遠無比熱情?!?/p>
先生是個聰明人,一點即透,我們很平穩地度過了那段磨合期。當后來我們看見很多朋友因為家庭關系而煩惱傷神的時候,他慶幸地說幸虧我那時非常冷靜。
很多婆媳問題嚴重的家庭,在一開始的時候都相處得不錯,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剛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時,總是希望展現最美好的一面給別人。
但是我們可能忘了,每個人都是凡人,不可能永遠保持一開始的熱情,時間長了必然會疲憊,誰也無法逃離這個定理,熟了放松了以后,很多話就不會再忌諱,往往不經意之間就脫口而出了。
可姻親關系畢竟不同于血緣關系,往往因為一句話,所有的付出就付之東流了。
百次好不如一次壞首先源于人們總是會先關注自己,關注自己的利益是否收到了損害。當別人幫助自己,對自己好的時候,沒有觸及到自己的利益,對這個事情自然印象不會很深刻,而一旦有什么事情損害到了自己利益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記住這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會在所有的事情中突出來。
其次,這和人的習慣有關。人總是會在習慣中磨滅感恩,就如一個小故事,當他第一次對你好的時候,你覺得很感動,第二次對你好的時候,你覺得還不錯,第三次對你好的時候,你會覺得理所當然,第四次的時候,如果他不對你好,你就會覺得那是他的錯了,心理不平衡得馬上就要和他鬧。當然,換個角度,他是沒有時間習慣你的壞的,因為你一開始壞,他就會覺得受不了。
本文轉載自 云樹心理 http://www.ctsay.com/article/article_read/id/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