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德:升也,形聲字。從彳( chì),惪( dé)聲。從“彳”,表示與行走有關。本義:登高,攀登,登車。如《禮記·曲禮上》:“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旌。”
? ? ? 德后延伸指:“境界因善行而得到升華。”即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規律去做事。不違背自然規律發展去發展社會,提升自己。
? ? ? 如《道德經》:“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
? ? ? 德也指心意、志向,如同心同德。離心離德。德也指恩惠、好處,如感恩戴德。
? ? 德也指德行,即一個人的善、愛、孝、忠等品質,如《易-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 ? 德也指一個人對社會所作的貢獻,如“厚德載物”。
言: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言為會意字,甲骨文像口吹簫之形,言的原義就是吹奏樂器。
? ? ? 言后延伸為“說”,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 ? ? 言也指料想、意料,如耿焯的《哭踘像》:“何言芳草日,自作九泉人。”
? ? ? 言也指言論,也指“字”,如五言詩,其實是五字詩。
? ? ? 本文的“言”指智者之言,即“訓言”。智者多言,言者必有智,智者必有言,智者不失言,一言既出,即知是否為智,孔子說:“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還說:“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
? ? 東晉時期學者、文學評論家、書法家、目錄學家李充(女書法家、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之子)曾說:“甘辭利口,似是而非者,佞巧之言也。敷陳成敗,合連縱橫者,說客之言也。凌夸之談,多方論者,辨士之言也。德音高合,發為明訓,聲滿天下,若出金石,有德之言也。故有德必有言,有言不必有德也。
? ? 總之,本文所指的“言”就是指導、警醒后世的思想成果,是訓言,也是醒言、明言。
? ? ? 明末小說家馮夢龍曾編輯三部小說,簡稱“三言”,分別指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仁者:胸懷天下蒼生的人,如《墨子·節葬》:“仁者之為天下度也,辟之,無以異乎孝子之為親度也。”
? ? 仁和德有時可以共用,但它們又有區別,《中庸》有云:“知、仁、勇,天下之達德也”。可見,仁是動態的,德是靜態的。“仁”乃“全德”之謂也。
? ? 《莊子.天地》:“天下之非譽,無益損焉,是謂全德之人哉。”仁人就是“全德之人”。
勇:氣也。會意兼形聲字,從力,甬聲。勇的原義為:“氣上涌而有膽量。”
? ? 勇也指勇猛、兇猛,如《莊子-盜跖》:“勇悍果敢,取眾率兵,此下德也。”
? ? 有氣力,有膽量的人也稱為“勇士”,如《史記》:“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 ? 《中庸》云:“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 ? 勇又有不同區分,陸行而不避虎兕者,獵夫之勇也。水行不避咬龍者,漁父之勇也。鋒刃交于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順大難而不戄者,仁者之勇也。
全文理解為:
? ? 孔子說:“有大德之人一定有傳世訓言,有傳世訓言的人卻不一定有德。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 ? 本章談“德”與“言”、“仁”與“勇”的關系。
? ? ? “德”與“仁”有所區別,但通常通用,“為政以德”即“為政以仁”。德通常也稱為“仁德”。
? ? ? 對于“德”的定義,不同學說相差無幾,《莊子》云: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
? ? 朱熹曰:“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
? ? ? 實際上本章所談的就是“仁”與“智”與“勇”三者之間的關系。仁、勇、智,“仁德”包涵勇德,智德,仁者高于智者,智者高于勇者,也就是說勇不如智,智不如仁。
? ? 仁者比勇者的境界高很多,孔子的弟子中,顏回是仁的代表,子路是勇的代表,孔子對待他們的態度可以看出,孔子更重視仁者,比較不在乎勇者。
? ? 仁者往往有勇有智,智者立言,豐富我們人類的文明寶庫。“文章千古事”,思想的傳遞要靠文章。如果人生是一棵樹,那么“立言”,就好比是一棵樹的種子。
? ? ? 仁者一定是個品德高尚、對社會有重大貢獻的人,如果他又有留下傳世的思想成果,那么他就具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偉人了。
? ? 如果把仁者比喻成一顆大樹,那么立德就是樹干,立功就是果實,立言就是種子,他就“永垂不朽”了。
? ?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 ? ? 宋代的楊萬里在他的《跋寫真劉敏叔八君子圖》詩中云:“古人三不朽,諸老一一中。”
? ? 清代散文家管同在他的《<方埴之文集>序》中云:“古之所謂三不朽者,首立德,次立功,又其次乃立言。”
? ?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成為很多后世仁人志士終生追求的目標,很多人取名為“三立”或者“立三”,如相聲大師馬三立、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陳三立、一生被開了四次追悼會的革命家李立三等。
叔孫豹和“三不朽”
? ? 孔子提出過“德、言、勇”三者之間的關系,其實最早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是叔孫豹。
? ? 叔孫豹的先祖是叔牙,叔牙也是叔孫姓的德姓始祖,魯桓公生老大子同、老二慶父、老三叔牙、老四也是老小季友。
? ? 慶父是慶姓和孟孫姓始祖,季友是季姓和友姓始祖,子同即魯莊公,生子般。前662年,魯莊公得了重病,向三弟叔牙詢問繼承人的事。叔牙回答說:“慶父有才能。”
? ? 魯莊公又向四弟季友詢問,季友回答說:“臣會以死來事奉子般。”魯莊公說:“剛才叔牙想立慶父,怎么辦?”
? ? 季友就派人用國君的名義跟叔牙說:“喝了這個,你的后代在魯國還可以享有祿位;如果不喝,你死了后代也沒有祿位。”
? ? ? 叔牙含著眼淚喝下了毒酒,魯國立叔牙的長子公孫茲為叔孫氏。從此,魯桓公三個兒子的后人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把持朝政,被稱為“三桓”。
? ? ? 叔孫豹(?—前537年),姬姓,叔孫氏,名豹,春秋時魯國大夫。“三桓”之一。早年流亡齊國。
? ? 公元前575年,魯國實際執政官季孫氏召叔孫豹回國,成為叔孫氏的繼承人,進入了歷史舞臺,成為杰出的貴族外交家,提出了“三不朽”的著名學說。
? ? ? 公元前537年,叔孫豹病危,庶子豎牛為亂,叔孫豹被活活餓死,謚號為“穆”,史稱叔孫穆子或者穆叔。
? ? 《左傳》記載:魯大夫叔孫豹回答范宣子問什么是死而不朽時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 ? ? 叔孫豹所謂的“三不朽”是指一個人在道德、事功、言論的任何一個方面有所建樹,傳之久遠,他們雖死猶生,其名永遠立于世人之心,才是不朽。
? ? ? 叔孫豹雖沒有留下系統的社會思想,但他的“三不朽”之說卻代表了這一時期社會思想的時代精神,并對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
? ? ? 叔孫豹三不朽之說,同時也表現出中國人的一種人生觀和社會價值觀,即人生的意義就在于對社會、對他人做出有益的事業,這樣一個人的自然生命可以死而朽,但他所建立的德、功、言則可以永垂不朽。
? ? ? 支撐叔孫豹的三不朽之說的觀念是認為一個人不應一味地為其自身而活著,而應為社會大群體著想,對他人、對社會群體有善意、有責任感,其道德、功業、言論才具有社會價值,才能由不為后人所忘卻而得以“不朽”。
? ? ? “三不朽”是中國人傳統的人生信仰,被中國歷史上的精英和眾多有學識的人所信奉。
? ? ? 有副著名楹聯:“五百年間氣,三不朽偉人。”能做到死而不朽,可謂偉人。
? ? 叔孫豹精通禮樂詩書,在外交方面表現得非常優雅、從容、不卑不亢。
? ? ? 在人格方面,叔孫豹不顧個人安危,置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曾被晉國大夫索賄賂,他寧死不行賄。
? ? ? 叔孫豹曾在晉國被扣押,他擔心國家安危,寧死不逃跑,他的高風亮節十分讓人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