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楊澤和你來聊一聊,“以慢為快”這個話題。在上次分享的《練習的心態》這本書中,我們提到在專注的狀態下,時間是相對的。當我們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有一種“慢既是快”的感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心流”。
我曾經舉了一個自己在記憶法訓練中的例子。在世界腦力錦標賽中有一個項目叫做“快速撲克”,比賽要求選手在最短的時間內記住一副打亂順序的撲克牌。在訓練這個項目的時候,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快速地讀取并轉化,會有意識地加快手里推牌的速度。但是,這樣的代價是,讀完一遍后往往頭腦中并沒有記住什么。我的記憶法老師,最強大腦金牌教練袁文魁老師告訴我們說,不必著急上來就記住一副牌,可以先用20張開始訓練,以準確為前提,不必追求速度。當我有意識地放慢了手中推牌的速度,覺得過了很長時間的時候,我的大腦放松下來,進入一種專注地狀態,記憶的時間反而縮短了。
在學習中,我們也可以借鑒這樣的思路。這個“放慢”的理論看似是與現在凡事都強調“快”的時代相矛盾,其實則不然!因為“快”是結果,而不是過程。要想能力提升得快,我們往往要下“慢功夫”。那么是不是對所有要學的內容,我們都要“慢”呢?
當然不是,成甲老師在《好好學習》中提到,我們要“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根據二八法則,我們要將80%的時間,放到20%的關鍵問題上。這樣才能聚焦,將功夫做深。想想我們現在很多朋友,看似愛好很多,但是卻很少有專精的領域。這就是沒有找到“真問題”。
“中興第一名臣”、湘軍首領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時,多數戰役都是以極小的傷亡取得勝利的。原因是他帶兵到了一個新地方之后,馬上安營寨、修戰壕,無論敵人有什么漏洞,他都不為所動。他很多情況下都會避免正面交戰,把整個城市都用壕溝隔斷,斷水斷糧,把敵人生生拖死。曾國藩在家書中稱他的策略為“結硬寨,打呆仗”。在學習的時候,我們也發現,學習效果不好的同學往往是那些看起來聰明的同學,他們喜歡走自己的“捷徑”,而不喜歡采用“笨辦法”。而那些持續使用“笨辦法”的學生最終竟然“出乎意料”地達到了自己期待的效果。
除此之外,“以慢為快”還需要我們掌握節奏,一味的慢會讓學習變得單調,一味的快會讓人迷失方向,變得為學而學。因此,具有智慧的人都懂的控制自己的學習節奏,懂得調節自己的生活,不因別人快慢而擾亂自己的節奏。這樣的人才能在工作和學習中做到游刃有余,心平氣和。
換個思維看世界,人生大不同。
我是楊澤,每天和你聊點關于思維那些事兒。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