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心底那些跟食物連結的瞬間

文|貓石魚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兒時最初的記憶,有次姑父夾著一個雞腿,喚我離開媽媽的懷抱走過一塊溝板去拿,媽媽放下我,我跌跌晃晃一步一回頭看媽媽,最后拿沒拿到吃沒吃上都不記得,只記得當時非常高興的是那個小小的我,第一次獨自走過那塊溝板。

幼兒園入學前最后一年我被爸媽送到爺爺奶奶家過夏天。爺爺愛吃紅燒肉,每頓飯點都挑帶皮偏肥的夾心五花往我碗里送,還給肉湯拌飯,說那是最好的。我不管不顧吃了一個夏天,終于在奶奶送回家時成功從小猴轉型為小熊,可以肯定地說那是我體重史上最輝煌的記錄。

小學一年級,爸爸第一次到無錫出差。深夜到家,從口袋里掏出兩個水蜜桃,媽媽喊醒我,睡眼朦朧中生平第一次看到那么大個兒的桃子,一口咬下去好多汁水,很甜很香。爸媽就那樣一邊看著我滿足的吃著,一邊聊著。那時幸福得希望自己永遠是個孩子。

小學三年級,學校組織到無錫春游。爸爸幫我買了排排面包和娃哈哈,在當時這是很奢侈的消費。媽媽還煮了茶葉蛋和玉米棒給我。出發時爸爸塞給我10塊錢,讓我想吃什么自己買。那次春游給媽媽買了兩個惠山泥人,給爸爸帶了一盒醬汁豆干下酒吃。記得爸爸一直舍不得拿出來吃,有次媽媽下班晚來不及炒菜才拆。那時我就覺得爸爸并不是他嘴里說的粗人一個。

小學四年級,第一次給爸媽做晚飯。炒小土豆和咸肉蒸豆腐,土豆是自留地上種的,個小易熟,吃著特別香。蒸菜是跟媽媽學的,省柴又方便。爸媽一直覺得我是一個不用操心的孩子,這個認知可能是從我做的這一頓晚飯開始的。

小學六年級,家里的藕塘豐收,媽媽一早去集市賣藕。前一晚媽媽會跟我說好早飯就去集市找她拿零錢喝豆腐吃油條。2毛的大油條加5毛的豆腐花真真是我的最愛,離開家鄉就讀前每個禮拜都要去常去的那家一飽口福。今年媽媽66了,偶爾也會想念這口老味道。而現在只要回家,前一晚就會跟媽媽說好,明天早飯我去買油條和豆腐花。

高中開始寄宿,一周回家一次。每次爸爸都會買我特別喜歡的也是他鐘愛的鹽水鵝,雞爪,鴨脖子,素雞。那時媽媽不允許我喝啤酒,其實每次我都好想跟爸爸暢飲一番?,F在我長大可以喝一點,媽媽又開始勸爸爸少喝,而他的牙能吃動的也只有素雞了。

媽媽是做點心的好手,各式面點,糕團,湯圓粽子樣樣拿手。還有莊稼地的時候,芝麻收了烙芝麻餅,搓芝麻餡圓子,紅豆煮了洗成豆沙做餡,用麥汁糯米粉做青團,各種豆粽肉粽更是塞滿我小小的肚皮。我想媽媽和她的廚藝會影響和伴隨我一生。

奶奶做的大蒜葉炒山芋絲,白蘿卜絲鯽魚湯,開洋菠菜是我記憶里永遠最好吃的菜。而今她離開我五年了,這些味道還有奶奶年輕時的樣子會永遠留在我心里。

《舌尖上的中國》有一段獨白是這樣說的: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

謹以此篇留下那些年自己吃過的食物以及當時的心情和回憶。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